有个故事从新津月花村讲起……
岳氏宗祠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经典词作《满江红》,因饱含着驱除鞑虏、保家卫国的强烈情感,传颂千古。
从“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慷慨自陈,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民间俚语,岳飞的故事流传至今,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也绵延百年之久。
而在新津
安西镇月花村
有一座修建于160年前的岳式宗祠
默默讲述着
“武穆忠魂”岳飞的故事
岳家人从哪里来?
“月花村”村名源于何处?
走进新津安西镇月花村,沿着蜿蜒的乡村小道前行,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一座斑驳的老建筑豁然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由岳飞后人修建的岳氏宗祠。
宗祠修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由岳飞第二十三代嫡孙岳逢阳主持修建,岳氏宗祠又名月花祠堂,当年岳飞八千里的功名,蕴藏在这里。
岳飞,字鹏举,宋朝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祖籍东昌(今山东聊城)。河南山东两地,与四川相去甚远,那么岳氏家族又是从何处迁来?
史料记载,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湖北黄梅人岳训(岳飞十八世孙)到彭山县任官,后携四子定居新津,遂成新津岳氏始祖。
明崇祯年间,安徽合肥人岳渊(武举人、岳训的同宗)被蜀王朱至澍招为婿,住进了成都蜀王府。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攻陷成都,蜀王、郡主等投井而死,驸马指挥将军岳渊战败,到新津金花坝投靠岳训,并续娶奚氏。
岳氏祀祖碑
岳渊的后人中有一支迁居到新津县太平乡(今新津区安西镇的月花村),渐渐发展成为了当地大族,后来,这支岳氏出了位进士岳逢阳。
岳逢阳,字丹崖,天生聪慧、学习刻苦,于道光元年(1821)中举,道光十二年 (1832)考中壬辰科进士。从清初到岳逢阳中进士之前,新津仅有一人考中进士,堪称凤毛麟角。
岳逢阳先后在湖南、云南任地方官。同治三年(1864),岳逢阳告老回乡,在新津安西镇月花村落下了脚跟,怀着对祖辈的钦仰之情,岳逢阳主持建造了岳氏宗祠。
俯瞰岳氏祠堂
宗祠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围墙,后半部分为四合院,其布局为悬山屋顶,小青瓦屋面,卯榫结构,为川西传统建筑风格。
宽阔的正门面墙上雕龙画凤,被当地人称赞为“岳花龙门子”。
值得一提的是,“月花村”村名的起源,也与岳氏宗祠的创建息息相关。
由于旧时乡民文化程度低,误将岳氏宗祠的“岳”写作“月”,宗祠被乡民叫做“月花龙门子”,今之安西“月花村”也由此而来。
宗祠“三生三世”
岳飞精神在新津不断传承
经历了160年的岁月洗礼,岳氏宗祠镌刻着沧桑,也惊艳了时光,于2018年7月被列为成都市历史建筑。
整座建筑外观呈淡黄的色调,墙面斑驳。屋内脱落的墙皮和裸露的青砖,无声述说着岳氏家族的历史。
祠堂正门上方左右两侧篆有“敦宗、睦族”四字,正门下方左右两侧刻着“琴棋书画”四幅壁画,体现岳家友善和谐、好学不倦的理念。
在正殿屋梁上,刻有许多黑色字迹,如“绳其祖武”“佑启后人”等,希望后世能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宗祠能庇护和启迪后代。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在岳氏宗祠160年的“经历”中,也有一场属于它的“三生三世”。
“第一世”,作为岳氏家族的祠堂使用。岳氏宗祠最早是岳氏宗族供奉及祭祀祖先之地,内有灵牌数个,香炉、石碑各一。随着历史变迁,岳祠堂的金龙、宝鼎、围墙、龙门子、四角亭及葫芦被毁,堂内灵牌、香炉荡然无存,仅余石碑一方,上面镌刻了岳氏宗族辈分排行、共有财产和族规等。
“第二世”,作为安西镇“月花村小学”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岳氏宗祠成为月花村小学办学所在地,彼时共有5个班,约200名学生,河边的林场曾是月花小学的操场。
直到1994年,小学新校区落成,月花村小学校区整体搬迁,岳氏祠堂的小学生涯才宣告结束。
大门上方依稀可见“月花村小学”字样
“第三世”,如今岳氏宗祠正在被重新修缮,打造“岳祠堂”主题研学场景,开展古建研学活动,开设家国情怀课堂……它正以一种全新的德育场景呈现在大众视野里,弘扬着岳飞精神,传承着报国之志。
研学活动
从祠堂到小学,再到研学基地……如今的岳氏宗祠既是岳家忠魂的栖息地,也是“精忠报国”四个字的现实诠释,既是岳飞后人祭祖之地,也是岳飞精神的传承之地。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精神永远留存于后辈和世人心中。喜欢的岳飞你,一定要来岳氏宗祠前,感受岳飞将军的浩然正气,在祠堂中,聆听回荡千年的《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