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街「是」众

陈鸿逸

近来,由于适逢选举和农历年的到来,似乎对于「游民」、「街民」的关怀突然增加了好几倍。(当然这也可能是媒体报导幅度所致)但无论如何,其中还是有值得深思之处,而代表性一为应晓薇议员的失言风,其次就是企业家、创世基金会所举办的相关年终送暖的活动。这些看来不相关的事件,若放在政治层面讨论,或可能被视为是对于弱势族群行动所致,若放在媒体的效果来看,则有突显贫穷/富裕、善心/鄙视等的对比性效果。但若放在社会福利国家发展的层面来看,这又代表了些什么?这或许更值得读者们思考。

当然从人民看待政治人物角度来看,或许可以指责其发言不当、没有观照到各个底层的人民;但若从公共领域的角度来说,或可被视福利措施缺网,因为综观(真正的)游民、街民之处境,一来我们会将他们视为社会的边缘、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却因为他们占据了公共设施影响人民的公共空间、活动范围甚至是人身安全,故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若反面来看,撇除掉个人因素(例如不愿低就、或不愿付出劳力赚取生活需者),大部分的游民、街民是否真的愿意落入这般困境呢?因此,除了政府国家能拿出更具体的方法安置他们、进入常轨与舒适的生活外,不得不在外的游民、街民或许也应更加地积极,为自己找到安顿的空间、工作。毕竟这样的生活无以常久,也容易使人失去生命、生活的重心。

当然无可否认地,每个人也许都有难言苦衷,每个人也许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但活的有尊严、有价值与有意义,或许也可以人生的新目标不是吗?期望大家一起来关注身旁,协助他们,让他们有鱼吃外也懂得钓鱼、知道鱼在哪里。使台湾社会不仅有温暖,也能进入更均富、安乐美好世界

作者陈鸿逸,彰化师范大学博士生。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