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拍没法管 只能道德劝说
「诱拍」一直是保育界的争议难题,由于法令规范模糊,因此仅能透过道德劝说,图为黑面琵鹭。(台南市政府农业局提供/李宜杰台南传真)
「诱拍」一直是保育界的争议难题,从喂食、摆设树枝、修剪树枝、播放鸟音等,方式五花八门,甚至可谓「日新月异」。部分保育人士认为,诱拍不仅影响鸟类,导致鸟类遭惊扰,出现弃巢或孵化失败等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冲击整个生态环境,然而,因目前法令规范模糊,让各地野鸟学会都相当无奈,只能道德劝说。
事实上,根据《野生动物保育法》规范,民众不得骚扰、虐待保育类动物、野生动物。但由于在自然环境中置放食物,或是播放鸟音吸引野鸟前来,虽会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一,很难断定是否构成骚扰或虐待,因此多年来「诱拍」行为处于「灰色地带」,让不少鸟友趋之若鹜、铤而走险。
台南野鸟学会总干事林岱瑢认为,国外拍摄生态纪录片、或是拍摄鸟类照片时,也确实会使用「诱拍」等方式,但国外的生态界采取相当多的因应措施,例如:人数管制、距离限制、掩蔽等,「基本上要让鸟类完全看不到人。」林岱瑢坦言,但目前台湾多数的诱拍是「人鸟大战」,在非常近的距离下惊动鸟类。
林岱瑢认为,要杜绝「诱拍」,地方政府也要协同出力。她以桃园市为例,今年5月,桃园大溪出现珍稀保育类八色鸟踪影,引发赏鸟者蜂拥而至,但桃园市政府农业局就主动与桃园野鸟学会合作,在现场拉起封锁线,甚至部署警力巡逻,让八色鸟安心求偶、育雏。
林岱瑢说,地方政府可研拟自治条例,或是横向联系鸟会、警方,在现场画设观赏区,或是派人力巡逻、劝导,避免诱拍。台南市政府农业局则表示,目前已与台南鸟会等团体密切合作,也与台江国家公园管理处等机关联系,加派志工巡逻重要鸟类的觅食区、栖息地,宣导禁止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