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编织工艺师巧手 点农废变黄金
巧妇织布工艺工作室负责人陈怡君(中间黑色衣服和戴眼镜)盼透过培训课程,让更多人了解玉米叶的再利用性。(张毓翎摄)
玉米叶是台南学甲、盐水常见的农业废弃物。(张毓翎摄)
不过早期有农户会以它作为编织媒材。(张毓翎摄)
玉米叶是台南学甲、盐水常见的农业废弃物,大多作为田间堆肥使用,而擅长草编工艺的巧妇织布工艺工作室负责人陈怡君,从当地耆老口中,发掘到以玉米叶作为编织媒材的运用,但其制作过程耗时又耗工,若想发展成产业,仍有一定挑战,因此,今年以推广为出发点,先从培训工艺师开始,让玉米叶的再利用性被广为认识。
陈怡君表示,玉米叶常是农民采收玉米后,被丢在田里的废弃物,当时捡起来看能不能用,经不断尝试后,确实可以做编织媒材,不单只做堆肥而已。「资源有限」,她希望推广玉米叶重复再利用的价值,于是开始到处搜集玉米叶,并编织成杯垫、隔热垫及蒲团等用品,以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陈怡君提到,但开发过程中,却发现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太高,如玉米叶整理时很耗时,且还需一个大空间存放;此外,玉米叶长短不一,得靠有经验的人工编织,光一个直径40公分的蒲团,可能要花2天完成,所以才想以培训工艺师的理念推广,即便无法商品化,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工艺的价值存在。
陈怡君此次透过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计划补助,开办玉米叶编织工艺师培训计划,共有26位从台南、高雄等地的民众报名,有的学员是为培养一个手工艺兴趣,也有幼教老师参加是为运用在本身的教学工作上。
陈怡君说,草编工艺常见的材料为稻草、蔺草和黄麻,玉米叶较鲜为人知,自己也是不经意从访谈过程得知,希望借由这个培训课程,推广玉米叶的再利用性,也让大家增加对编织的喜爱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