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比正面 更具研究价值

2018年12月8日,大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新华社)

嫦娥四号着陆器外观设计构型。(新华社资料照片)

嫦娥四号月球车月面效果图。(中新社资料照片)

嫦娥四号登月大事记

6年前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先前「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所获取超高解析度图像的引导下,迈出了中国人在月球上的第一步,而今日的「嫦娥四号」则是在没有精确地形成像参考的情况下,踏出全人类在月球背面的第一步。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为古老,冯.卡门撞击坑的物质成分和地质年代具有代表性,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月球独特的形貌构造,嫦娥四号前往的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地形状况要比月球正面复杂许多。与月球正面的「千里平畴」相比,月球背面遍布着大量的高山、撞击坑和环形山,地势十分陡峭,难以找到大片的平坦区域用于着陆。

着陆区域 嫦娥三号1/20

2013年,嫦娥三号在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地区时,整个着陆过程所经区域地形起伏变化小,整体呈现为一个由南向北的缓坡,地形起伏仅800公尺;此次嫦娥四号着陆的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高山峡谷交错,整体地形忽高忽低,着陆区地形起伏达到6000公尺,真正适合著陆的区域,大概相当于嫦娥三号的二十分之一,挑战更大。

「如果说嫦娥三号是以抛物线形式着陆,嫦娥四号就近乎是垂直着陆。」大陆航太科技五院嫦娥四号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因此嫦娥四号的着陆导航敏感器性能必须进一步提升,需要增加着陆导航敏感器的作用距离,让嫦娥四号能「看得更远、飞得更稳、落得更准」。

九旬科学家直呼幸福

为何选择降落在月球背面?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更难。科学家指出,月球背面几乎全是环形山/陨石坑(97.5%),比正面的69%来得多,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况只有理论解释,缺乏实地验证;且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第二大超级陨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号就发现这里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况。嫦娥四号实际着陆地点位于该区域中部的冯.卡门环形山,这里经过了强烈碰撞,极可能曾经被熔岩淹没,各类物质含量丰富,或许留有月幔最原始的成分,保留了月球最深层的秘密。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天眼」探秘到载人航太;探索浩瀚宇宙,一直是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得知嫦娥四号着陆的喜讯,年近九旬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豪情满怀。「这一刻,我们都是幸福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