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建筑师孙启榕: 老建筑以自身历史 诉说台北独特之处

孙启榕-中国科技大学建筑系讲师、孙启榕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摄影/Jimmy Yang)

积累的时光刻痕,为老房子镀上一层迷人韵味,透过适当的修缮便能重新散发光彩,而屋舍中那些具年代感的细节,见证了过往台北的生活方式与美学取向,值得你我细细品味。

放轻脚步,我们跟着孙启榕步入台北书画院,日式老建筑的木地板微微发出嘎吱声,有若历史的跫音,在空间中回荡着余韵。

这些年孙启榕致力于老屋修复工作,让他对日式建筑的细节了若指掌。他指着转角处一根木柱子,语带感情地说:「从这些柱子上的痕迹,可以想像以前可能有个孩子在这里长大,这些刻痕记录着他随着年龄增长的身高,这让我们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慢慢长大的。」对他来说,修复老屋不仅是为了保留具历史考证意义的屋壳,更重要的是以此串联起世代之间共同的生活与情感记忆。

「我不认为只是用起来舒适方便就叫作好建筑,我们应该要让房子能讲出更多故事。」孙启榕入行后也曾在其他建筑师事务所工作过,一般住宅、商业建筑规画都难不倒他。在执业的过程中,他体认到要盖新房子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历史的痕迹,「老房子失去就无法复得,所以我宁愿花时间多探索过去。」

台北城随着历史发展,留下各式年代不一的老屋,而每个时期所用的工法及考究之处不尽相同。他举例说明,由于日式建筑格局需依循一定的比例,只需确认主要房间的大小,就能够推理出其他厅房空间的尺寸。而在修复上,他也主张应以「复旧如旧」的原则,尽量地维持建物原貌,「如果找不到可以参考的资料,就尽量以可逆的修复方式处理,这一代做不到的事情,不表示未来的世代也无法做到,应该要留给后代补正的机会。」

孙启榕认为,保有这些老屋空间,除了能见证过往发生的历史,也能让台北因为这样的特色,吸引更多国际的目光。几年前台北书画院曾举办国际古琴活动,孙启榕亲眼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与会者,坐在充满日式风味的居间中点香弹琴,让他特别有感,他说:「大家为什么要来台北参与古琴活动?因为比起一个只是用起来舒适方便的空间,在这里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各地都有新房子,我们要如何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新建筑没有办法说出那么多故事,但老建筑能以自身历史,告诉世人台北的独特之处。这些老屋让台北有了展现自己的机会。」

老屋的修复和维护都是需要世代接力的工作,而孙启榕认为老屋面临的真正挑战,其实在于修复后该如何使用。他期待这些重生的空间在各界妥善规画下,能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活场域,以此串联起台北的过去与未来。

Chill大使推荐─美好的台北光阴故事(摄影/Jimmy Yang)

老建筑可以传达许多故事,老房子经过修缮再利用,不但有助留下历史回忆,也让这些老宅成为可融于当代生活的独特空间。透过惬意大使孙启榕的专业领路,带大家深探台北老屋历史,一同领略时光在建筑上刻凿的独特美感。

# 留住时光余韵的日式宿舍群

台湾文学基地、台北琴道馆、台北书画院

日本时期建造的屋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在建筑上也别具特色。以齐东街53巷为中心所保留的日式宿舍群,于2006年画定为「聚落风貌保存区」,经悉心修缮后,部分房舍如今已成为艺文场馆。

例如以推广台湾文学为任的「台湾文学基地」,园区内面向济南路一侧的「齐东舍」,除了可以看到带有西式客厅格局的和洋式混合建筑,也可以观察到当时迁居来台的日人,为适应台湾湿热气候而进行的屋舍改良,像是为了避免强烈日照直晒入内,特别加宽连结各居间的「缘侧」(屋内走廊)。孙启榕说:「日本屋舍的每个细节都要符合尺度和仪节,一般而言,居住者的位阶决定了缘侧的宽度,但这栋屋子的缘侧比较宽,不同于原有编制,从日本来的老师看到这个状况都感到很意外。」

如今台湾文学基地除了定期举办与文学相关的展览活动、邀请作家驻村,也开放空间租借,让大家可以利用这个修缮完成的舒适空间。

位于齐东街53巷另一侧的「台北书画院」和「台北琴道馆」,则为两栋相邻的建筑。负责这两栋建物修复工作的孙启榕,遵循着日式屋舍应有的样貌,尽力地回复旧时状态,他说:「过去的修复经验告诉我,建筑师其实不用再做多余的事情,只要让空间回复原貌,老房子自然能传递许多故事。」

他建议大家来此可以细细品味屋舍内的诸多细节,例如台北书画院战后虽因居住者所需,加设现代化气窗,但经修复后的内部空间,仍展现日式建筑的经典美感。像是「床之间」是日式建筑特有的经典设计,日人会在房间内特设一个往内凹的小空间,摆设挂轴、花器或是象征家族身分的物件作为装饰,让来客感受房屋主人的品味和社会地位。台北书画院的床之间则特别设计了双层木框,并在右侧安置了书柜,足见当年的屋主应是个文雅之士。现今在这样的雅致空间内展示书画,更能呈现墨色之美。

而台北琴道馆目前虽因进行再修复工程而暂时闭馆,但从外观仍能看见以木栅格纹装饰的三角形山墙,以及古色古香的鬼瓦,对于喜欢日式建筑的人而言,也非常值得一探。

台湾文学基地

时间: 10:00-18:00(周一休馆)

电话:02-2327-9657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济南路二段27号

台北书画院

时间:10:00-12:00、13:30-18:00(周一、周二、国定假日休馆)

电话: 02-2391-6737、0975-859-780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金山南路一段30巷12号

台北琴道馆(内部整修暂停开放)

电话: 02-2391-7536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齐东街53巷11号

台湾文学基地的日式平房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原件细节,现为台北市重要的文学活动展馆(摄影/Jimmy Yang)

台北琴道馆外观有木栅格纹装饰的三角形山墙,外观极为精致,已被画为古迹。(摄影/Jimmy Yang)

# 新旧交融的信仰空间

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济南教会

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济南教会的教堂本体落成于1916年,日后又增建了主日学教室和日式牧师宿舍。时至今日,为了增加使用空间,在建筑师张哲夫的规画下,完成了拆除牧师宿舍、向后方平行挪移旧主日学教室,及建造新宣教中心与加设地下室的空间重整工程。这项工程也获得台北市「2021老屋新生大奖评审团特别奖」及2021台湾建筑奖佳作。

孙启榕指出,老屋虽可贵,但得视个案而有所权衡。例如在这次的空间重整案中,老教堂、旧主日学教室和日式牧师宿舍三者之间若必须有所牺牲,在综合考量建物年代、公共性等因素后,牧师宿舍便成拆除的选项。而建筑师亦非一味地增加建物高度,而是利用增建地下室的方式扩充可使用的室内空间,在视觉上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压迫感。除此之外,建筑师还特意设计了开放的中庭,让行经此处的人可在这一方开阔中深呼吸,并在动线中感受新旧建筑间的相对关系与相互交融的魅力。

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济南教会

电话: 02-2321-7391

地址: 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3号

济南教会的教堂本体和新建成的宣教中心,景观呈现新旧交融的魅力。(摄影/Jimmy Yang)

「杂草町」的主人活用家族祖厝,推广杂草文化。(图/杂草稍慢)

将地下室的闲置空间转为社区交流平台的「一码IMMA」,让大家有机会建立互助共享的美好生活。(图/一码IMMA)

# 充满人情味的社区老宅

杂草町、一码IMMA——人与物的再生基地

老房子除了修复,如何利用也是一门学问。孙启榕认为于2021年「台北老屋新生大奖」获得非住宅类首奖的「杂草町」,即是让他感到印象深刻的范例。这栋位于延三夜市中心地区的砖造建筑,兴建于日本时期,原本是「杂草稍慢Weed Day」主理人的家族祖厝,经修复后成为推广台湾杂草文化的空间「杂草町」。大家除可来此饮用一杯暖心的杂草茶,也可借由讲座、工作坊、展演活动等,了解杂草相关知识。经营团队在老屋中,努力加深人与土地的联结,让祖厝的空间可以被活化再利用,让孙启榕格外感动。

除此之外,孙启榕也特别推荐获得社区空间类首奖的「一码IMMA——人与物的再生基地」。位于万华南机场整建住宅二期地下室的400多坪空间,曾是摊商、军公教福利站的据点,但后来结束营运,偌大空间被荒废闲置。历经8个月的修复,这两年在经营团队的努力下,这里转为社区互助的实体平台,团队除了定期举办「免费物分享市集」,也开设家电维修、心灵疗愈、植物艺术创作等各式课程,促进交流。孙启榕说:「人跟人的关系不只建筑在金钱的交换上,团队利用循环经济,让社区的人可以在此进行交流,大家发挥互助互惠的精神,会修电扇的人出力帮助别人,谁家有多的菜就拿来分享。我们都说台湾最美的风景就是人,在这里就有最好的体现。」他认为老宅修复的意义,不仅止于保留空间、建物,大家活用空间所产生的交流,才是最可贵之处。

杂草町

时间:15:00-21:00(周一、周二公休)

电话:0936-918-729

地址: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三段52号

一码IMMA——人与物的再生基地

时间: 13:00-20:00(周一、周二公休)

地址:台北市万华区中华路二段334号 B1

本文作者:林佳蕙

(本文摘自《台北画刊3月号650期》)

《台北画刊3月号6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