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一睹「神采」 天后宫里的建筑与工艺

建筑顶部的藻井,全由斗拱组成,没有一根钉子,十分考验大木作匠师的功力。(林旻萱摄)

妈祖是台湾常民信仰,而各地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代表的不只是乡亲捐献建庙的虔诚,更是一处集结各种传统工艺的殿堂。大木、小木、剪黏、凿花、庙宇彩绘、神祇服饰等,庙宇的每个角落都有着工艺师的倾力之作。本期《光华》,将带大家领略大木作师傅刘胜仁、神帽师傅郭春福、刺绣师傅张丽娟的职人精神,在他们数十年累积的精湛手艺中,欣赏台湾的工艺之美。

走进嘉义的笨港天后宫,进殿擡头一望,正上方一座气派的八卦形藻井,「一间庙宇里如果有藻井,最是漂亮。」带着我们参观的大木作师傅刘胜仁如此说着。层层叠叠的斗拱,全靠卡榫相接,没有一根钉子,然而并非每座庙都有这样的顶部装饰,因为藻井不仅是庙宇规模的象征,更代表着大木作匠师的功力。刘胜仁表示,笨港天后宫的大木作出自师父刘鸿林之手,而当时刚成为学徒的他,便跟着一点一滴学起,见识如何从无到有兴建一座庙宇。「这里就是我从事大木的起源地,而这座藻井就是我人生的第一座。」刘胜仁自信地说。

出生木业世家的大木作师傅刘胜仁,将古迹修复视为一生职志。(林旻萱摄)

世代传承的木业家族

刘胜仁出生在嘉义新港的木业世家,国定古迹笨港水仙宫在二战后的修复,便是他的曾祖父刘山,带着阿公、叔公执行的作品。对从小就在水仙宫庙口玩耍长大的刘胜仁而言,庙宇里的木作结构象征着家族的荣耀,在心中种下从事木业的种籽。

国中毕业刘胜仁便拜师学习小木作家具,在东沙岛当兵时还担任木工班班长,做板模也做装潢,不断累积木作的经验。退伍后,刘胜仁便跟着伯父刘鸿林学习大木作,经历笨港天后宫、三条仑海清宫两场庙宇兴建,还有各种传统及日式建筑的修复。

把木作当成一生职志的刘胜仁,始终谨记刘鸿林的教诲:「工作一旦承包了,就算赔钱也要做到完。」当年刘山就是在金主落跑后,主动当义工,修复水仙宫。他们对自己作品的执着,早已超过温饱。像是刘胜仁独立开业后的第一个大案子──屏东烟厂中山堂修复工程,遇到营造厂恶性倒闭,拿不到工程款,但他却宁可自付工班薪水,也坚持要将案件完成。如此认真执着的态度,让刘胜仁持续累积施作经验,并成为台湾第一位同时拥有传统建筑大木作、小木作、日式建筑大木作,三项文化部传统匠师资格的师傅。

欣赏庙宇建筑之奥秘

至今已参与台南大天后宫、桃园大溪李腾芳古宅、嘉义旧监狱等古迹修复的刘胜仁,还曾跟随刘鸿林到日本参与横滨关帝庙的重建。他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传统庙宇建筑,因为相比日式建筑的中规中矩,庙宇工艺的丰富度,更具有魅力。例如庙宇正殿两侧的结构称之为栋架,因为要承载建筑体的重量,上头会装有通梁,而庙宇的建筑结构挑高,所以由下往上数,依序会有大通、二通、三通等,并加上巩固结构的瓜筒,形成所谓三通五瓜,代表通梁和瓜筒的数量。瓜筒外型则会作成如金瓜(闽南语,即南瓜)、木瓜,取瓜类的多子,象征多子多孙多福气的吉祥意味。

又或是传统建筑常见的「雀替」,位于梁与柱交角处的三角形木构件,除了稳定结构,也具有装饰功能,常被凿上龙、凤、鹤等图样。像是笨港天后宫正殿四方的雀替就凿刻了鳌鱼,这四只传说中因为鲤鱼跃龙门而幻化的生物,仿佛正看着前来参拜的信众,表情活灵活现。而位于步口檐廊两根90度相交的梁之间使用的「串角梁」,要如何算准角度,以榫卯卡入,并接的分毫不差,则十分考验大木作师傅的技术。

刘胜仁表示,因为木头是有生命的天然素材,比较柔和,会让人越看越顺眼,所以走进妈祖庙里,总会给人内心清静的感受。对他而言,修庙宇、古迹,像是做功德,不去计较利益的得失,让古迹里的历史文化与木头的温润一同被留下,才是更为重要的。

郭春福以金工技术打造神帽近一甲子,是台湾少数同时会做银、铜、纸不同材质神帽的工艺师。(林旻萱摄)

一甲子的神帽工艺

清晨两点半,台南市南区一栋透天民宅的地下室里,火枪的烈焰正烧灼着银丝。夜里的宁静时分,给了神帽艺师郭春福恣意创作的空间,打版、柳丝、锻敲……,郭春福在放大镜下,将细细的银丝依着自己画的图版悉心凹折,再一点一点与银板焊接。神帽的帽筒、每一个花样、部件,都是他日日在工作桌前重复着繁复的工序,才能逐渐打造神帽的样貌。纯手工打造一顶神帽,短则数月,长可超过一年,鹿耳门天后宫镇殿妈祖的后冠、台南大天后宫的二妈与三妈的神冠等就是这样诞生自郭春福的日常。

1950年出生台南盐埕的郭春福,小学毕业便跟着舅舅学习金工。每天六点半起来打扫环境、整理工具,一直工作到深夜才休息,郭春福回忆当学徒的日子,好几个月才有一次休假,一个月领五元的薪水,他笑说,「五块可以吃十碗外省仔面(台语)」。郭春福17岁就创业自立门户,起初是帮银楼代工,制作首饰、金牌,偶尔也会有客人带着神帽请他模仿打制。

1970年郭春福入伍当兵,结识了出生官帽制作世家的钟士官长。来自中国河北的士官长,平日会制作纸帽来一解乡愁,见郭春福有兴趣,便热情地倾囊相授,也为郭春福后来转而专攻神帽工艺,埋下伏笔。

随着台湾经济起飞,民众赚了钱便纷纷订制神帽来酬神,1980年代台湾社会风行大家乐,神帽的订制更是供不应求。于是郭春福潜心钻研神明金身与神帽类型,汇整神帽造型的系统脉络,逐渐将重心转往手工神帽制作。

独一无二的天后大神帽

鹿耳门天后宫的镇殿妈祖神像高达388公分,神帽师傅郭春福为祂手工打造的后冠,更衬托妈祖的庄严。(林旻萱摄)

郭春福表示,每种神祇的官阶不同,神帽型态也不同,不能随便,就像妈祖从天妃升格为天后,神帽的型态也就不一样了。因为神帽没有固定花样,所以工艺师也就各凭本事去发挥。制作神帽近一甲子的郭春福,始终坚持亲自丈量神明头围,尤其早年的神像雕刻师傅制作金身时,会一并刻上装饰,使得神明的头型呈现不规则,郭春福便会依据神明的头型、脸部尺寸等,设计合适的版型。对他而言,神帽的尺寸必须完全服贴神明的头型才能戴的端正又漂亮。

所以郭春福和妻子,两人总是骑着摩托车跑遍台湾——高雄、屏东,还曾骑到宜兰,就连澎湖也自掏腰包买机票飞去丈量。神帽制作完成,他也坚持亲自交货,帮神明戴上帽子,仔细调整每个细节后,才算功德圆满。

说郭春福是工艺师,他倒更像个艺术家,数十年来不断精进神帽的制作,一顶帽围四台寸(约12公分)的妈祖神帽,上头竟做了九条龙、四只凤,每一只都活灵活现,就连少有人注意的神帽后方,他也坚持打造繁复的花纹。仔细观察郭春福的作品,细网镂空的龙身,每一尾都是先将银丝一根一根,编排成细密的网状,然后焊接成一片,再放到模型上塑成筒状,再修剪,工序之精细,已堪称精工。

强调终身保固,是郭春福对作品的自信与「顶真」的态度。2000年时,他受鹿耳门天后宫委托,为镇殿妈祖制作了一顶帽围4.8台尺(约146公分)的神帽。「这顶应该是全世界最大顶的神帽!本来要申请金氏世界纪录,可是金氏世界纪录必须是可以被打破的,因为没人可以再做出更大顶的,所以才不能申请。」郭春福自信地说。

鹿耳门天后宫香火鼎盛,神帽也积累了常年烟垢,去(2021)年郭春福第二次受托,为神帽清洗修复。他仔细地拆下神帽上的每一个零件、珠饰,先以火枪还原银帽的色泽,再浸泡双氧水刷洗脏污,接着镀金、喷上保护膜,最后再悉心地逐一组合。经过整理的神帽,即使已历经20多年的岁月,看起来仍是一顶精致的艺术品,将正殿上的妈祖衬托的更显庄严。

跟着郭春福参观妈祖庙里的作品,看他盯着神帽端详的神情,问他是否还有不满意的地方,郭春福说:「每一顶神帽做完,就要看看有哪里可以改进,下一顶才会做得更好。」他持续追求卓越,「做到倒下去那天,那顶神帽就是我最好的作品。」

从事刺绣工艺已逾60年的张丽娟,绣针在她手上就像彩笔,一针一线为神明缝制美丽的新衣。(林旻萱摄)

一针一线绣出神采

看着娇小的刺绣师傅张丽娟,俐落地把细小的绣线穿进针上不到1厘米的小洞,笑咪咪的表情中,眼神坚定,瞄准、穿洞,一次便成功,完全看不出她已经快80岁了。张丽娟一边跟我们聊着她学习刺绣的过往,一边绣着眼前的神服,起针、入布,针线像是她的彩笔,行云流水地在布疋绣上金葱。不一会儿的功夫,原本平面的花样,因为金葱线的点缀,立刻变得亮眼,这是张丽娟累积超过一甲子的刺绣功夫。

张丽娟笑说,「爸爸本来要我去市公所当工友,」但她却对美丽的刺绣服饰满是憧憬,「手工绣的戏服、旗袍花很美,很细致。」即使绣庄学徒一个月只有60元收入,比基层公务员300元的月薪少了许多,但张丽娟仍选择进入绣庄当学徒,这年,她14岁。张丽娟跟着来自福州的师傅手把手的学起,学习用针的力道与准度,从平面刺绣,再到包棉花的立体刺绣、金葱等。张丽娟当学徒时,做神明衣也做戏服,如果遇到戏班要出国表演,她笑说,那时候年轻体力好,常常连续好几天赶工到天亮,累了就趴在柜子上瞇一下,然后就继续做,才能让出国表演的戏班有新的戏服穿。

当了几年学徒后,张丽娟22岁时老板举家搬迁,收起了绣庄。原本绣庄的客人喜欢张丽娟的好手艺,鼓励她创业,主动帮她介绍客户。随着客户们口耳相传,张丽娟的生意越来越好,从在家中接案,然后租了间小店面。张丽娟制作的神明绣品仍供不应求,为了容纳更多师傅,1989年时张丽娟将金马绣庄搬到现在位于嘉义市郊的铁皮工厂。

转化传统工艺

随着时代更迭,人工越来越贵,加上中国的绣品低价竞争,台湾的绣庄也开始将全手工的绣品,调整为部分电车绣。而早期手工搓棉花塑形的立体刺绣,也开始使用保丽龙替代。张丽娟表示,同样是立体刺绣,使用保丽龙虽然快,但是比较死板,棉花制作的立体刺绣可以微调高低起伏,做出来的绣品才能生动活泼。

张丽娟拿出一套全手工绣制的妈祖神服,有奉帽、肚兜、神衣、披肩。张丽娟表示,一般神明都只有神衣加上奉帽,但妈祖的神像,会先穿肚兜,再穿神衣和披肩。妈祖贵为天后,和玉皇大帝、玄天上帝一样属于帝后级的神祇,神服的图腾都是以龙为主。而这件妈祖神衣以双龙拜塔为设计灵感,用棉花及金葱绣出立体的宝塔,两侧各有一只金葱绣制的龙和鲤鱼,再加上绣上凤凰的披巾,十分精致且华丽。可以想像妈祖穿上这套神服,定是气势非凡。

前些年,嘉义市文化局举办了一场「工艺在嘉×创意再加」的设计展,邀请了六位艺师与六位当代设计师共同创作,试图让传统工艺迸出新的火花。其中刺绣的部分就找了张丽娟与设计师马毅合作,一起制作了「八仙游嘉义」的作品。张丽娟带着绣庄师傅耗费数月,不停地绣了再拆掉重来,才终于将射日塔、嘉义公园、砂锅鱼头、鸡肉饭等在地美食文化在绣服上华丽呈现。如今这件精采的作品,在嘉义市立博物馆常设展出,让民众得以近距离欣赏台湾工艺之美。

下一次去到天后宫,除了敬拜妈祖,感受香火袅袅的庄严与安定,更别忘了细细欣赏庙宇里的精湛工艺,你会发现处处是珍宝。

本文作者:陈群芳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2.4》)

《台湾光华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