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林妹妹的「天书」—古琴谱

减字谱《阳关三叠》与文字谱《幽兰》。(图/PAR表演艺术提供)

一般人触摸点字乐谱,即使手指触感再敏锐,或者甚至张大眼睛仔细端详,没有学过判读方法,任何人都无法从中得知埋藏其中的符码。就如同看不懂五线谱,在眼中的音符都成了豆芽菜那般。不过,对于懂得汉字的人来说,有种乐谱看来熟悉却又陌生。因为它的呈现方式,无论是直行排列、单一方块文字、偏旁或部首、数字等等元素,明明与一篇文章几乎相同,却每个字都是生字。这样的疑惑,在《红楼梦》第86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里出现过。故事是贾宝玉看着林黛玉的书,纳闷地问:「妹妹近日愈发长进了,看起天书来了。」黛玉则笑道:「好个念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有见过。」

贾宝玉口中的「天书」,指的就是古琴的乐谱。相对于以往用长篇文字叙述的「文字谱」,林黛玉所看的则是「减字谱」,顾名思义,就是将文字叙述简化,取汉字元素组合来表达。最初,不同的琴家对文字谱简化的方式不同,因此曾有各种体系出现。但从晚唐到两宋时期逐渐成熟,发展成现在的样貌。减字谱属于「指法谱」的一种,也就是按照指法名称、琴弦的顺序以及徽位集合为一个文字而成。一个典型的谱字,上半部表示左手各手指所按的徽位,下半部则是琴弦的次序以及手指指法。只要拆开辨识,每个人都能够理解。举例来说:

左方这个谱字,左上角的「夕」表示左手无名指,右上角的「九」表示在第9徽垂直比对下来,下方的「三」指的是第3弦,找到位置之后按住,接着「勹」则是用右手中指向内拨弹。只要依照这样的模式,并且熟记符号所代表的指法,「天书」也就不再晦涩了。

倘若宝玉出生再早一点,会不会就没那么困惑?因为最早采用的文字谱,即以汉字叙述音高、节奏、指法、弦序和徽位等所有细节。就像知名的《碣石调.幽兰》,不但是现存最古老的古琴谱,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首以文字的记谱方式保留的古琴曲。

细看《碣石调.幽兰》的文字谱,纵然不谙琴艺也能略知一二,尤其其中标注有「食指」、「中指」以及「十上半吋许」的位置指示。若能再深入了解「耶卧」、「住」、「抑」、「末」等左手指法,以及「掌」、「半扶」、「打」、「摘」、「劈」等右手指法,就能更清楚文字谱所希望阐述的内容。

然而,对外行人而言,这些却只是皮毛。因为此曲在清朝光绪6年至10年(1880年至1884年)传至中国之后,几代古琴名家们为了「还原」这首乐曲,可说是耗费了相当多年的时间考究文献、协商与推敲……终究能提出一家之言并被认可者寥寥无几。毕竟,除了难度外,整首乐曲长达224行,每行20至24个字左右,总共4,954个字。仅仅是序文之后的第一段「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9个字,不过是描绘一个以左手中指按弦的位置罢了。冗长与繁琐的叙事程度,相较于视障演奏家专用的点字乐谱,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文作者:李秋玫

(本文摘自《PAR表演艺术3月号第352期》)

《PAR表演艺术3月号第3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