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替代

替代。(图/读者杂志提供)

纪录片《金钱与我》一共6集,每集20多分钟。在每一集里都会出现一个身处经济窘境的主人公,节目组特邀个人理财专家凯特琳娜‧德弗里克斯和辛妮德‧莱恩对他们进行个人财务梳理,分析主人公的日常性消费是如何一步步将他们推向困境,并且对他们的生活提出建设性改变的指导意见。另一位是消费心理学行为学专家彼得‧卢恩,他会用实验方法,说出消费心理背后那些大众并不了解的动因。

第一集讲的是关于「替代性消费」的故事。主人公凯瑟琳是一位生活在爱尔兰的6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一家海边餐厅做服务员,收入不高。但她不仅会把每个月的收入花个精光,甚至入不敷出。为了摆脱消费困境,她每个月会向一家利率很高的私人公司借贷。如果借贷1000欧元(1欧元约合7元人民币),即使凯瑟琳在12个月内还清,也需要偿付1573欧元。让她感到羞愧的是,她甚至掏不出3500欧元,带家人去参加其中一个孩子的海外婚礼。当专家问她是否知道每个月的钱都浪费在哪里时,凯瑟琳对答如流:「我知道自己很懒,每天下班回到家我都非常疲惫,所以索性就点外卖吧。」凯瑟琳一家每周在外卖上要支付80欧元,全年4000欧元。凯瑟琳还是一个挑剔的消费者,她会花22欧元买一袋炭,只因为她喜欢那种炭的椭圆形状,也会花两倍的价钱买喜欢的奶酪和麦片。她对于自己的好品位十分自豪:「这方面我是无法改变的,便宜牌子的东西吃起来就像在吃纸板。」以上种种消费习惯是导致凯瑟琳一家债务危机的根源所在。

理财专家让凯瑟琳盲品不同品牌的奶酪、麦片、茶,对自己常吃的品牌,她几乎全都猜错了,凯瑟琳被她所坚称的品牌的优越性言论瞬间「打脸」。事实上,她的味蕾无法分辨出「大众」和「名牌」的区别,她成为生产者鼓吹的消费主义的受害者。凯瑟琳有毫无意识的品牌消费习惯,也有明知过度支付产品溢价的自我意识,可是,凯瑟琳为什么难以改变?

消费心理学行为学专家彼得‧卢恩做了一个实验,展现出消费者的占有欲天性。他给76个参与实验者随机分发了巧克力和圆珠笔,并告诉实验对象:「现在你可以带走分发给你的东西,同时,你们也可以选择和身边的人交换产品。」真正实施交换行为的人只占23%。彼得‧卢恩总结说:「我们习惯于抓住现有的事物,在消费心理中一旦认定了某个品牌或者长期形成了某个消费习惯后,即使我们知道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也很难做出改变。」这在消费心理学里叫作「赋予效应」。

凯瑟琳在专家的指导下做了消费替代的尝试:制订日常做饭计划,把点外卖的频率降低到每周一次;日常消费中用普通品牌代替名牌;更换更便宜的手机、宽频供应商;申请年利率6.1%的信用社,替代利率高达157%的个人贷款公司;每个月定期存款100欧元。这些替代方案让凯瑟琳获得新生,她不仅收获了健康生活,还减少了包装垃圾。根据专家估算,如果凯瑟琳能够坚持上述的生活习惯,一年之后,凯瑟琳每年可以省下2775欧元。

这部纪录片是「平替」践行者赵璐向我推荐的。她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和凯瑟琳的消费情况类似,「月光」「精致穷」,工作了5年,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还陷入了借贷的尴尬境地。她每个月1万元工资入帐后,第二天就要还款,然后再进入没有现金流的贷款生活。她告诉我,自己最大的盲目开销来自购买化妆品和服装。

同时,她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品牌控,吃喝可以省,但面对化妆品时她和凯瑟琳一样是坚定的品牌消费者。她对品牌的执着倒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一种习惯性消费。

赵璐的收入并不足以支付这类动辄过千元的高端化妆品消费。当她的贷款像滚雪球一样达到3万元时,她意识到,必须做出消费习惯的改变。她开始着力于研究是否有好的替代方案,赵璐的「平替」思路是着重研究每个品牌产品的成分构成以及技术工艺。

赵璐认为,所谓品牌的「平替」也不一定能完全替代,但可以替代一部分功效是不争的事实。透过研究各种品牌,赵璐在寻找替代商品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消费动机,从本质上形成了一种延迟性满足。「我不再是那个冲动的消费者,通过学习,我清晰地知道我是不是真的需要,是不是必须要买,这避免了大量、重复地购买那些被消费情绪煽动,但压根用不上的东西。」

赵璐还给自己定好了每个月的购物预算,1500元是她负担能力的一个界限。如果超过这个数字,她就会停下来,等到下个月再买。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的购买欲望竟然没有那么强烈了。透过半年的努力,赵璐的收支已经恢复了正常,每个月除去所有开销,还能存1500元。赵璐告诉我,替代式消费在年轻人中如此流行,多半是无奈之举,但同时,替代本身所传递的消费价值是:我接纳了真实的自己。

(铜鱼/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52期,图/王原)

本文作者:卡生

(本文摘自《读者杂志4月号》)

《读者杂志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