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科技古都 智慧水治理

台南市水利局长 韩荣华。(图/ 理财周刊提供)

2020年台湾没有台风过境,隔年随即迎来56六年来最严重干旱,各地方接连陷入供水危机,就连全台蓄水量最大,支应南台湾农业灌溉的曾文水库也干涸见底,南台湾「好旱」!专家警告,未来在气候变迁之下,旱象将成为常态。

然而,气候变迁造成的缺水危机其实早有预警,经济部水利署于2012年发布的《台湾地区各水资源分区因应气候变迁水资源管理调适能力综合研究》指出,若气候变迁未得缓解,2030年台湾各县市将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其中以台南市与高雄市的供需缺口最大。

其实南台湾的水情缺口一方面来自气候条件,以台南市为例,因地处热带季风区,终年干湿季分明,降雨时间、空间严重分配不均,若夏天台风进不来,隔年梅雨季来临前,就可能面临缺水危机。

*宝岛米仓、科技重镇 缺水危机一触即发

用水缺口另一方面来自南台湾正迅速扩张的半导体产业。根据科技部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台南科学园区平均每月用水量登上台湾三大科技产业聚落之首,达到近20万吨CMD,以单日用水量计算的话,占台南市单日用水量的7%,未来,随着产业聚落扩张,南科用水将在2026年达到33.5万吨CMD,届时,若伴随气候变迁、降雨型态转变,产业供水恐怕会更加吃紧。

缺水成了高科技业者的阿基里斯腱,致命的要害,台积电在其财务揭露报告中预告,台湾未来每十年会发生一次干旱,恐影响营收约0.7%~1.1%,若以去年的总营收计算,初估将损失165亿,而这对于正亟欲发展高科技产业,吸引投资根留的台南市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

除此之外,南台湾还有另一个用水大户,农业。

「在用水标的上,农业用水占63%,民生用水占19%,工业用水占18%,」台南市政府水利局局长韩荣华指出。

然而,遇上旱象,一亩亩的稻田只得停灌休耕,以支应民生、工业用水。

「水」对于台南这座宝岛米仓、科技之城来说是重要的命脉,当两者同时大喊「口渴!」时,缺水危机一触即发。

*再生水先行 完备城市小水库

韩荣华解释,当前解决办法是提升农业灌溉用水的节水效率,导入智慧灌溉,进行用水节控,多出来的水,才让渡部分予民生和工业。

「不过气候变迁挑战严峻,我们了解到水库再大,降雨量如果偏低导致水库装不满,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台南市府也积极推动科技造水等比较不受气候变迁影响的新兴水资源设施。」

韩荣华指的科技造水是再生水与海淡水,透过开发新水源,支应工业用水,降低水库调度,进一步增加民生与农业用水的配量。

为了应急与长远储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应该是最好选择吧?

对此,韩荣华指出,海淡厂有高耗电与排放卤水等争议,计划案作业程序冗长,没办法即时解决近年旱灾的缺水量,因此台南市政府水利局拟定的供水计划,仍仰赖再生水来填补工业用水的缺口。

依循循环经济的概念,再生水源来自工业废水以及民众平时冲马桶、洗澡、洗涤用的生活污水,原本经污水处理厂初步净化成放流水,便放流入海的水源,被拦截下来,输送至再生水厂,透过薄膜、过滤与消毒等方式,生成可媲美饮用水的纯净水。

民生与工业废水取之不竭,一旦下水道系统建置完善,辅以污水处理厂与再生水厂的建置,便能在城市中创造一个小水库系统,「污水也能转化为蓝金,透过循环水源,让一滴水能用两次,」韩荣华表示。

无虞用水是民生富庶的条件,更是产业发展的一剂定心丸,台南市目前有三座兴建中的再生水厂,全数支应高科技产业用水,分别是永康、仁德及安平,其中永康再生水厂一期已经完工,预计今年第三季起每日供水八千吨CMD,三座再生水厂全期完工后,每日可望为台南带来6.3万吨CMD的丰沛水量。

*水产业要发展 道路阻且长

根据再生水资源发展条例,再生水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做为食品业、药品业用水,当前只能做为工业用水,然而,在需求端受限,加上再生水水价相较自来水价高昂,压低业者用水意愿,使得再生水产业的发展碰上许多阻碍。

「对科技厂来说,过去使用自来水,每度最多只要付12元,若改用再生水,每度要价20元,价差两倍之多,并非每家厂商都能买单。」

台湾没有固定的再生水价,主要取决于建置与处理程序的复杂度,因此,在将本求利的商业模式下,难以说服使用端负担更高昂的费用,韩荣华坦言,台湾低廉的自来水价成为再生水推动的最大阻碍,这也使得地方政府在盖再生水厂前,寻求厂商意愿时,常常吃上闭门羹。

以邻近的日本东京为例,用户支付自来水费平均为每度140元台币,再生水一般家庭每度水价则仅45元台币,再生水比自来水价便宜之下,便能促进民间使用再生水,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然而,台湾却恰好相反,使得再生水产业难以推进,企业多半都是在环评要求之下,承揽再生水的购买额度。

除了「水价合理化」尚待改弦易辙,业者、大众如何看待再生水的价值也应该有所转变。面对愈来愈难预测的气候变化,加上国际对ESG与SDGs等企业永续经营指标的重视,拥有充足的水源与到位的水风险管理,都能有效提高上下游厂合作时对公司的产品品质与交货的信任。

当气候成为城市治理不可忽视的风险,当大旱愈来愈频繁地出现,台湾再也不能「看天吃饭」,我们必须用更全面的角度,制定更长远的策略,才能缓和长年缺水的渴,在下一次灾害来临时有备无患。

本文作者:林怡妏

(本文摘自《理财周刊1145期》)

《理财周刊11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