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遇见「阿拉丁神灯」 异国风见文化外交

明宣德的青花花卉纹灯,外型极似阿拉丁神灯。(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明人〈瑞应图〉中所展现的「麒麟」实为长颈鹿。(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15世纪郑和下西洋,7次横渡南海、印度洋,除了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探险旅程,更为明代宫廷与民间带来文化、美学的冲击,文化的交流,也让伊斯兰世界珍藏了来自中国的精美器物并影响了伊斯兰艺术,将台湾外交受挫的此时,不妨看看古人如何做外交!

国立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航向天方—十五世纪的伊斯兰印象》特展,「天方」指今日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15世纪明代宫廷与伊斯兰世界接触与交流后,促成了双方在视觉和物质文化上的交融,如院藏的明永乐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长脖子和圆胖器身,是1425年左右的创新器型,一度为土耳其和伊朗王室的珍藏;一件明宣德的青花花卉纹灯,造型则如童话中的阿拉丁神灯,推测也是交流下的产物。

所谓的「麒麟」也与伊斯兰世界有关,据考永乐12年,榜葛刺(孟加拉)国王的使者献了一只「麒麟」给永乐皇帝,不仅大臣们纷纷以诗文赞颂,宫廷画家也绘图纪念,但以图像看来,当时所谓的麒麟,应是来自东非的长颈鹿,事实上「麒麟」在明代称为「祖刺法」,即是源于阿拉伯语「Zarafa」即长颈鹿的音译。

中西交流,也不难发现中西亚接受中国艺术的痕迹,如〈伊斯玛尔一世败白羊王朝军〉图,虽是描绘伊斯兰地区战事,云彩等表现手法却有中国画的形式;又如明沈周的〈写生册 猫〉将猫儿蜷曲身体的轮廓,化成可爱的圆团,类似的设计也可见于土耳其托普卡匹皇宫团猫图,反映出伊斯兰艺术家对天朝图像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