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看见明朝 书迹见证拉面、煎茶、建筑文化传入
隐元禅师将明代的佛教、建筑、饮食、煎茶、书法一并传到日本,图为其《行书偈语轴》。(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提供/李怡芸台北传真)
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以及佛教、建筑、饮食、煎茶、书法等明朝人走过的轨迹,其实仍深刻烙印在近代日本人的生活里。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在日本看见明朝》展山隐元隆琦、袁了凡、朱舜水、陈元赟等人的作品,这些书迹也见证着明代的审美为今日的日本美学奠下基础。
以思想层面观察,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讲求实践,对明治维新以降的日本社会产生长远影响;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讲述行善积福,启发了「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
在文化与生活上,清初福建高僧隐元隆琦率弟子赴日弘法,德川幕府四代将军德川家纲赐地,以京都宇治万福寺为基地,建立了「黄檗宗」,天皇的母亲中和门院也皈依黄檗宗,使黄檗宗成为与临济、曹洞并立的三大禅宗宗派之一,万福寺的建筑也多采用明朝样式。
隐元隆琦也是将晚明煎茶文化传入日本的第一人,隐元禅师传入的明代饮茶「壶泡法」,在日本称为「煎茶道」,也就是把茶叶放入茶壶,注入热汤浸泡后倒出来饮用,士农工商都可以泡茶喝,因此很快流行起来,「煎茶道」自此与「抹茶道」分庭抗礼,成为日本的两大茶道。可说隐元禅师是将明代的佛教、建筑、饮食、煎茶、书法一并传到日本。此次特展可一窥其书作。
被奉为「日本的孔子」,朱舜水将儒学正宗传扬于江户时代,他更煮了史上第一碗拉面,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杭州人陈元赟东渡日本,以其在少林寺学习的武术为根基创立柔术起倒流,为日本国技「柔道」奠定长远的规范。近世日本书道界喜爱的三位明末清初书坛代表人物张瑞图、王铎、傅山,亦塑造日本书道的审美与收藏品位。
日本三大名桥中,山口县的「锦带桥」也是在黄檗僧人独立性易的建议指导下所兴建,长崎的「眼镜桥」则是旅日僧人默子如定所设计兴建。可见明朝的桥梁美学,为日本文化画下美丽的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