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弦歌不辍”中,见证“何以中国”的历史答卷与时代脉动

课本上的黄帝、大禹,原图在济宁武氏祠找到了;泰安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见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之源;城子崖遗址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走进中国黑陶文化博物馆,探秘传承不息的“史前黑科技”——蛋壳陶技艺……在一个个古代故事、一座座遗址、一件件宝物中,读懂厚重山东,见证“何以中国”的历史答卷。

以“弦歌不辍”回答“何以中国”。40多年来,日照传承人邢葆东成功破解“蛋壳陶”制作技艺难题,一件作品可以打磨达十个月的时间。有时回到老家,连自己的孩子都认不得眼前这位满身泥土的爸爸。“爱一辈子,学一辈子,干一辈子”是他的座右铭。在尼山圣境,大型礼乐盛典《金声玉振》堪称对孔子一生思想和儒学文化的精彩演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一脉相承的华夏儿女,血脉中永恒地澎湃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

没错,“何以中国”的答案,在物,亦在人。

AI视频《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讲述了东西方思想的和而不同。演员王绘春再现孔子风韵,“温太医”张晓龙把论语唱出来,演员闫妮则化身金牌调解员,讲述六尺巷的故事。“中国好人”栾留伟的妻子,讲述了他的感人故事,感谢大家回馈的15亿次爱……这是“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奏响的最美“弦歌”,跳跃着“何以中国”的时代脉动。

在这里驻足,窥见礼乐山东、好人山东。从这里出发,遇见“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

山东有多“好客”,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接待国内游客6.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431.9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1.5%和13.2%。全年接待游客有望达到9亿人次、旅游收入有望破万亿元。

“国之重器”,让“好品山东”具象化,展现出山东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创新之道。眼下,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已启动第六个供暖季,预计可节约原煤消耗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6万吨。让海天更蓝,让幸福生活更有质感,“国之重器”彰显大国担当硬核力量。

在“弦歌不辍”的时代脉动中,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以中国”,也更加坚定地奔赴中国式现代化大道。在这条大道上,有对远古的呼应——“嫦娥”已“奔月”“蛟龙”已入海……;在这条大道上,有对未来的擘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