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为何统一农历7/15举行? 国史馆曝历史脉络
许多公司行号30日午后在公司大楼门口准备丰盛的供品,举行中元普渡,民众虔诚祭拜,并烧纸钱让好兄弟领用。(刘宗龙摄)
中元普渡为何统一农历7/15举行? 国史馆曝历史脉络。(翻摄自AIT脸书)
今天是中元节,许多民众都会在这天举行普渡。不过国史馆指出,早年的台湾,其实一整个农历7月四处都在普渡,而非仅限于中元节当天。战后初期,中华民国政府观察到长达一个月的祭祀活动,所消耗的牲口和费用相当可观。于是决定在1952年制定「改善民俗纲要」,规定普渡「统一于农历7月15日举行」。
国史馆表示,过往普渡就有分成「私普」和「公普」。对社会大众而言,普渡是地方年度大事,不会随意缺席,许多街坊、庙宇还因此特别错开彼此的期程。况且中元不只设坛举行仪式,一些地方还会举办抢孤、夜间游行、放水灯等盛大活动,使得祭典往往多达数天。这些重要的仪式总是吸引人潮共襄盛举。
早期社会交通尚未像今日发达,中元节这天也是一年之中难得返乡祭拜、远方亲戚相聚的时节,所以各家各户亦会备妥丰盛佳肴,邀请亲友共享。既然是地方大事情,为何今日不少地区中元祭典、普渡规模看似不如从前?国史馆认为,这和战后初期的官方政策脱离不了关系。
国史馆指出,早在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就曾针对各地中元祭典产生的卫生、浪费、治安等问题,提出改善要求。到了战后初期,中华民国政府认为仍有改善传统民俗之必要,在1947年订定「查禁民间不良习俗办法」,内含取缔民间信仰仪式与活动。
此外,政府也观察到长达一个月的祭祀活动,所消耗的牲口和费用相当可观。不仅如此,拜完之后还习惯赠礼、相互请客,导致整个7月人们都忙着采买和续摊。更有报导指出有人为了请澎湃些,散尽家产、四处借款,饱餐数顿后,却口袋空空、负债累累。
国史馆表示,中央政府因此决定在1952年制定「改善民俗纲要」,规定普渡「统一于农历7月15日举行」,祭品以清香、茶果、鲜花为原则;如果有牲品,只限一对豚、羊。随后,地方政府也不停劝导民众停止宴客;管制演戏天数和规模;禁止放水灯、开关鬼门、竖灯篙等。
国史馆说明,为了有效推广,当时不仅透过村里长、里民大会、座谈会、广播、教育,或与公家机关、学校合作等方式加强宣导,还派员至各地监督。1959年「台湾省改善民间习俗办法」施行后,各地还设置「改善民俗实践会」作为协助政策推动与因应地方情形的组织。
国史馆认为,政府致力改善中元祭典,部分是受五四运动以来的思潮所影响,重视科学、将传统信仰视为迷信。部分则因为铺张状况已违背提倡战时生活励行勤俭、节约的理念。
至于有达到效果吗?国史馆表示,当然,一些庙宇的确因为统一拜拜调整日程,普渡被迫改到7月15日进行,祭典有所缩减,致使放水灯等部分传统活动逐渐从常民记忆中消失。一些地区则因日期整合,居民仅能选择一地参加,确实影响地方祭祀规模。促使部分地区因为配合节约,拥有更多经费可以投入建设。
不过,仍有更动日期后,居民却坚持依照旧有祭日拜拜的例子。也有的实施一年后,隔年立刻改回原先的日子,但积累已久的惯俗要改变并不是那么容易,还是有些地方会持续有规模地祭拜和宴客,节约目标仍难完全落实。国史馆据此归纳出结论:面对国家的宗教治理方针,民间也会有相应的对策。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传统祭祀活动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
★《中时新闻网》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