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频传 陆延迟扩大碳交易

大陆碳交易市场发展进程

大陆全国碳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风光开市以来,不仅象征官方达成「双碳」目标的决心,领先亚洲各国的作法也成为外界关注焦点。但从满周年总体检来看,除了交易量快速暴跌,更传出碳排数据造假疑云,扩大交易范围的进程恐将延期一~两年。

大陆国家主习近平在2020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全国上下即掀起一波节能减排大运动。其中,从2013年起在多地试点的碳排交易终于在2021年7月升级为全国碳交易市场,更被视为「双碳」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事实上,许多大型台商企业为因应欧洲2023年上路的碳边境关税机制以及企业内部ESG目标,对于大陆碳交易市场发展亦相当关注,冀望交易能早日发展成熟,让企业有更多调节、化解碳排成本的方向。

界面新闻报导,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逾2千多家,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达45亿吨,是全球规模最大碳现货二级市场。但从上市首日到2022年7月15日满周年的数据来看,除了启动当天成交量达410万吨,之后交易热度快速减弱,尤其进入2022年之后多个交易日成交量仅为10公吨,流动性之低也透露制度设计出问题,市场并不买单。

不仅如此,2021年7月16日到12月31日首个履约周期内,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换手率约为2%,不仅低于先前试点碳市场5%的平均换手率,也远低于欧盟碳市场约500%换手率。换手率指的是碳市场交易量占配额发放总量的比例。也就是说,根本无法达到以市场化手段配置排放权资源的设计初衷。

另一方面,根据原先碳市场的整体规划,首批纳入发电企业后,「十四五」期间会先后将钢铁、石化等七个重点碳排行业也纳入到全国碳交易市场。但因陆续传出企业碳排数据造假,加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迟迟未完成立法,法规不完善,业内专家预期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将被推迟一到两年。

报导指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6月撰文坦言,如何提升流动性、实现高品质发展,全国碳市场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认为,未来稳定市场预期、建立企业碳管理制度、提升市场服务能力,是提升全国碳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