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盾牌”的中段反导如何实现“一击必杀”?

出品|本站新闻

导语:

2023年4月14日晚,国防部发布微博通报了一条大新闻

大道务虚,所谓新闻越短,事情越大。根据对公开资料的整理,这是中国官方第六次披露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2014年7月23日的反导试验未公开是否为中段反导)从最早的64年提出要搞反导,到640工程,到“反击”系列的试验,再到现在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六战六捷,为什么是中段反导拦截?这背后的技术有多不一般?

一、为什么要在中段进行导弹拦截?

“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有没有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国中段反导功臣陈德明曾如是评价道。

由于中段拦截所需要的较大型火箭技术属于导弹技术限制范围,而且对相关的制导技术和导引头技术要求很苛刻,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堪称是其中研制难度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研制费用最为昂贵的一款反导拦截系统。只被有自主导弹技术的国家所掌握,目前只有中美俄三国独立研制了中段反导系统,各国之所以热衷于开发中段反导拦截技术,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多方面的优势。

尽早拦截,提高系统拦截概率

弹道导弹在助推起飞后即进入飞行中段,实际助推段飞行时间非常短,远短于目前最先进的美国反导系统的探测和告警时间,因此助推段拦截需要将拦截和探测系统前置到导弹发射区附近。作为固定拦截系统最早的可拦截段即是目标导弹的飞行中段,这种尽可能早地拦截可以为后续拦截留出更充裕的时间。例如,美国地基中段拦截可以在一次失败后,实施第二次拦截,如果仍然失败,则可以将任务转交给区域高空拦截系统,实施第三次拦截。

高空拦截,减少了附带伤害

中段拦截大多发生在大气层外的太空中,这里的碰撞可以将导弹弹头摧毁为碎片,碎片会很快进入大气层并烧毁,因此这是一种相对干净的拦截方式。

防御区大,提高了防护效率

中段拦截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其拦截高度大,火力覆盖范围广。这主要是因为中段拦截几乎是从导弹源头实施拦截,而在导弹射向角一定的情况下,此时射向变换距离较小。如果进入末段,在相同射向角的情况下,射向变换距离较大,弹头飞行范围也较大,需要多个系统实施拦截。

目标特性简单,作战干扰少

中段拦截时目标导弹的速度相对是最低的,弹道相对平稳和固定,这有利于拦截弹跟踪目标导弹。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开始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 8马赫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当困难。此外,中段拦截发生的太空中背景较为单纯,温度也较低,有利于拦截弹上的红外导引头尽快发现和锁定温度较高的弹头目标。

中段反导拦截技术之所以被称为反导技术皇冠上的宝石,是因为它在各种反导拦截技术中要求最高。

二、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原理?

美国反导系统(GMD)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陆基拦截弹(GBI)发射升空后,远程跟踪雷达不断保持对敌方弹头和己方拦截弹的跟踪,并引导己方拦截弹进行拦截;陆基拦截弹(GBI)在达到适当的高度、速度后,进行弹体分离,释放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弹头(EKV);EKV上搭载有红外导引头,变轨推进器等;在红外导引头截获敌方弹头后,EKV进行变轨机动使自己的飞行轨道与敌方弹头的飞行轨道交汇,最后直接将敌方弹头撞毁。

中段拦截实际就是利用探测到的导弹火箭发动机关机点的最后方向和速度,计算出导弹以后的飞行弹道,然后在其进入再入阶段前实施拦截。对于中程以上导弹的中段拦截,往往是在大气层外空间发生的。

中段反导拦截系统一般由拦截导弹、雷达或卫星等传感器和战斗管理系统组成。拦截弹根据发射平台可以分为陆基和海基两种,传感器也可以根据架设平台分为像“铺路爪”这样的陆基传感器,“宙斯盾”这样的海基传感器,以及“红外预警卫星”这样的天基传感器。

导引头反应速度要足够快,目前中段反导拦截大多使用红外或雷达导引头。由于拦截弹头要在太空中很短的时间内发现、跟踪和锁定目标弹头,因此导引头一方面需要较大的视场,在远处可以发现目标,并将快速移动的目标纳入视场,另一方面需要导引头锁定目标信号,并快速跟踪目标。

三、拦截弹头是“导弹打导弹”的技术难点

为了让弹头可以拦截更高的目标,并能灵活机动地跟踪目标。因此,拦截弹头必须拥有小型化的结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小导弹"有动力、跟踪、目标识别等系统,对弹头的飞行精度要求很高,要有很灵敏的目标捕获的制导系统。另外,指挥系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也要很强,速度要很快。同时有自己的杀伤部分。动力系统要推动弹头,最终瞄准目标弹;制导系统捕捉目标导弹的物理特征,特别是红外特征,对它进行跟踪、识别,引导带有动力的弹头和目标弹相撞,将其摧毁。

由于拦截弹头速度非常高,因为是在外太空飞行,没有空气阻力,利用其本身的质量就可以高速撞击摧毁目标,为避免导弹弹头在进入大气层时烧毁,弹头都非常坚固,因此碰撞必须准确,而且相对速度要高,这样才有足够的动能将目标摧毁,否则弹头只能发生轨道偏离,仍能在空中或地面发生核爆炸。动能碰撞的技术核心是杀伤载具的快速姿态调整和目标锁定技术。

识别难

中段拦截中最难解决的就是诱饵弹头的识别问题,因为在这一飞行段中投放诱饵是最容易的。中段处于太空中,在地面中残留有极少气体的气球在进入太空后,由于失去了大气压强,可以迅速膨胀为饱满的气球,所以许多国家都在这一阶段投放外观与弹头类似的气球。这些气球表面涂有金属锡箔涂层,可以反射雷达信号,并可以在内部加装加热装置,使其具有真弹头的热红外特征。而太空中几乎没有空气阻力,它们可以伴随真弹头一同飞行,这使火控雷达和拦截弹红外导引头无法区别真假。

当然这种诱饵在进入大气层后,很快会被大气阻碍而被过滤掉,落在质量较大的真弹头后面,这种诱饵在末段是无能为力的。识别这种诱饵需要发展大功率的X波段雷达,因为X波段可以穿透大部分的气球薄壁,从而分辨出真弹头。此外,还需要进行多次反诱饵拦截试验,从而积累一定的经验,制定科学的识别算法。这就是美国不断进行反导拦截试验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高速火箭发动机是中段拦截能力问题的关键

探测难

反导系统工作过程中越早探测发现目标,留给反导拦截弹的工作时间就越充裕,拦截成功率就越大。这就对预警、跟踪、拦截的反应速度要求都很高,而且拦截窗口很小,对拦截弹的加速能力要求高,要比导弹晚发射,还要“追”上去,难度比较大。例如,固体燃料导弹的助推段时间一般为170秒,液体燃料导弹的助推段时间一般为240秒。也就是说,天基红外系统必须利用这一短暂时间发现导弹尾焰信号,发出警报。

跟踪难

中段拦截系统的拦截点在大气层外数十到数百千米的范围内,而反导系统的探测、信息传输处理及指令下达就需要耗费数十秒的时间。而且在进入中段后,弹道导弹已经完成助推段的加速。此时拦截弹发射后需要与目标弹抢时间,因此拦截弹需要有足够高的初始速度,以保证在大气层外相遇。

关机速度成为衡量拦截导弹拦截能力的重要指标,关机速度越高,导弹拦截能力越强,因此我们说高速火箭发动机是具备中段拦截能力问题的关键。这需要解决高燃烧值燃料的生产、特殊火药柱型的设计和耐高温燃烧室的材料等一系列问题。

在接近目标导弹后,导弹弹头要足够灵活,机动到与目标弹道的交会点。此时导弹已经飞出大气层,防空导弹中的空气机动方式已经无效,只能设计专门的姿态控制火箭发动机,这需要掌握先进的空间矢量火箭技术。

结语

在时隔1年后我国再次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验证了在战略侦察预警探测以及拦截技术的不断提升。掌握中段反导这一反导体系的核心,对于构筑核反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更显示出中国增强战略盾牌的决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地基中段反导技术已经相对稳定成熟,成为遏制世界核讹诈,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和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