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霞:飞凯材料自曝遭“合同诈骗”,企业或存内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中新经纬3月27日电 题:飞凯材料自曝遭“合同诈骗”,企业或存内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作者 张翠霞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
近日,飞凯材料自曝遭遇一起1.86亿元的“合同诈骗”,涉及上市公司清越科技和亿都(国际控股)。据飞凯材料透露,该事件起源于2021年的贸易合作,直到2023年底发现异常情况并报案。在此期间,飞凯材料业绩大涨,但自曝被诈骗后称将影响2023年业绩。目前,深交所已对飞凯材料下发《关注函》,要求其详细说明相关情况。飞凯材料公告将延期至3月29日前回复。目前,真相尚未揭晓。
上市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常常面临着多种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源于尽调不足、合同条款不明确、合同形式与效力问题以及法律咨询和审查的缺失。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诈骗类型五花八门,但大体可分为电信诈骗和合同诈骗两种。合同诈骗尤为复杂,包括收购案签约大额订单、被犯罪嫌疑人偷梁换柱等多种形式。
为了预防签订合同时遭遇诈骗行为,上市公司需要在几个关键维度上下功夫。首先,尽调工作必须更加完善。在签订合同前,应对交易对方进行详尽的信用和资质调查,包括企业工商登记信息、股东结构、过往诉讼记录等,以确保其主体资格合法性和商业信誉。其次,合同条款必须清晰明确,尤其是涉及价款、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时,应尽可能清晰明了,以防止欺诈性条款的存在。再次,还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免责条款或隐藏的陷阱等。
此外,合同的形式与效力也至关重要。合同必须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具备书面形式,且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否则,合同可能无效,从而为欺诈行为留下空间。因此,在签订合同时,上市公司应给予法律咨询和审查足够的重视。对于重大复杂的合同,应请专门的律师进行审核,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公平性,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
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频遭诈骗,涉及电信和合同诈骗等多种类型,金额从数百万到数十亿不等。这些诈骗行为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相关责任人也受到监管处罚。创意信息和汇金股份等公司在签订合同时被骗;特发信息则因收购深圳东智而受害,后者通过财务造假提升估值并骗取信任。电信诈骗方面,海普瑞、大亚圣象等公司被伪造邮件蒙蔽并打款。
上市公司被骗事件频发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内控机制不完善。部分上市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存在问题,可能就会导致被诈骗。因此,从源头上来说,上市公司应该查遗补缺,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对于那些已经发生被骗事件的上市公司,妥善处理后续事宜至关重要。这不仅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还能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上市公司应积极报警,配合调查取证工作,并根据资金流向和相关负责人等线索来追踪资金。同时,加强内控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增加审核环节、完善法务配套等,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合同诈骗等风险。(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