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在传统中“增值”、在成长中“掘金”
本报记者 罗辑 北京报道
8月7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经营报》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旨在系统记录中国上市公司发展,以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为特色,并从微观上市公司运营中发现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势,对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改革趋势进行展望。
在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对《报告》解读道:“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作为中国企业的优质代表,上市公司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相一致。一方面,传统产业上市公司通过与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相组合,重组了传统产业的内生发展逻辑,在‘新’的牵引下实现‘旧’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另一方面,新型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新产业上市公司高成长为中国经济找到了新的动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标志。”
关注传统稳定性和创新成长性
据了解,《报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并从财务指标、估值与成长性、创值能力、公司治理、创新与研发等多个方面测算出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报告》的发布,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张鹏提到,《报告》最大特点在于系统的、自上而下的研究体系,即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观,最后再到微观上市公司,从价值投资视角关注中国各行各业优质领域的上市公司。同时,每年根据一些新的热点,提出一些新观察和新观点。
例如2022年在疫情冲击背景下,《报告》中提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评价基准就是韧性,其中包含规模韧性和适应性韧性。即,基于企业发展生命周期视角,用规模韧性去考察企业从疫情冲击中是否恢复到正常增长,用适应性韧性去考察企业不仅从原来的冲击中恢复增长,而且是否达到了一种新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增长路径。又例如2023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报告》则提出数字经济对传统行业的重塑、重组作用,也突出了数字经济本身作为新产业、未来产业对上市公司高成长的意义。
“《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历年来遵循在传统中寻找‘稳定’‘长期’等标签的优质上市公司,来获得传统产业长期持续的‘红利’和‘复利’收益,同时积极发掘与中国经济转型方向相一致的优质成长性上市公司来获得企业成长中的‘指数’收益。无论是2021年找寻‘确定性溢价’、2022年的韧性视角,还是2023年的数字化转型分析视角,本质上都是讨论如何在传统和成熟的产业通过持续和稳定的红利收益来实现投资者财富不断保值增值,同时又能通过投资一定‘未知’和‘不确定’的新赛道、新产业和未来产业获得成长高收益。”张鹏提到,在传统中“增值”、在成长中“掘金”正是《报告》撰写的核心思路。
具体来看,一方面,传统和成熟型行业上市公司成熟的业务模式、稳定的营业收入、波动较小的净利润,使得其不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本支出甚至研发支出就能维持稳定和健康的增长路径,相应地也能为投资者创造稳定持久的现金红利,在复利效应支撑下长期看是一笔可观的“收益”,这与西格尔在其经典的《股市长线法宝》中通过回溯美国百年股票投资收益中主要由红利构成的结论一致。
另一方面,通过发掘新行业上市公司,例如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前沿企业,通过投早、投小和投新获得成长期高估值和高成长带来的双重收益,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很高的回报,也能通过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中国经济向“新”、向“质”转型奠定基础。
五大评价指标科学剖析企业发展
《报告》的发布不仅为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评价结果,更为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提供新的思路,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以及形成良性共生的投融资环境提供学术视角的“工具”。
可以看到,《报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五个方面,即财务指标、估值与成长性、创值能力、公司治理、创新研发。
张鹏从这五个方面介绍道,财务指标方面,内容多与现金相关。例如,考量业绩成长稳定性方面,若业绩波动较大,去年下降50%,今年增长100%,虽然一分钱没增加,但是平均下来有25%的增长率。在观察时,张鹏提出一种方差调整方式,即对企业业绩负向调整,计算将进行“惩罚”,而正向调整,如持续增长,则予以保留。这种方式将有效甄别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及其稳定性。
估值与成长性方面,对于资本支出问题做区分理解,例如传统企业进入成熟期,往往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但是成长性行业的资本支出则对其未来发展较为重要。
创值能力方面,主要从EVA(经济增加值)角度和MVA(市场价值增值)角度,对传统企业和成长企业两种不同营利模式和两种不同价值创造模式,加以区别理解。
公司治理方面,今年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发布,不断提升对投资者利益的关注,而这背后分红数据就成为观察和认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细分指标。张鹏指出,今年的《报告》也对分红方面加大了关注。
创新研发方面,《报告》主要是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创新资金来源来观察上市公司发展。张鹏分享道,通过这些细分指标,他观察到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创新产出能力的持续提升。“近年来,我们看到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大量增加,披露数量、规模持续增长,这反映了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正在提升。”
整体而言,张鹏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必须在爬坡过坎、波浪曲折中经历转变,才能形成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锻造出强大韧性。作为中国企业的优质代表,上市公司展现的非凡韧性不仅体现在抗冲击方面,更主要表现在淬炼的重生能力方面。
多层次资本市场正进一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站在更宏观的维度,张鹏提到,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刻不容缓。无论是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转型还是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支持中国上市公司和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张鹏看来,过去,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更多强调了对企业市场主体的融资支持,对居民等广大投资者的投资支持却相对较少提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繁荣的根本还在于投资者资金源源不断地供给,在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建设的同时,强调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建设,就是要从投资端更好地改革目前中国居民参与资本市场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投机心态重等问题,形成融资端和投资端相互促进、共生共长的良好生态。
“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支出多、储蓄少的格局要求我们要合理和科学用好存量资金供给,优化资金配置,以融资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来回馈投资者,促进投资者财富保值增值,增强各年龄段人口特别是老年人口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张鹏说道。
去年以来,政策层面提出构建“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服务、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从投资端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往往伴随着养老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支出的重大挑战。通过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升投资端的作用和价值,形成健康良性的资本市场。从融资端来看,通过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让创新性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这样的企业能为投资者持续创造稳定回报,形成融资端和投资端的共生共长机制,那么资本市场或也将承担起为老龄化后的中国国家减负(养老金支出)、扶企业“上马”、为个人财富增值的使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