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国家能去投资设厂吗?

(图/美联社)

上月15日美国联合汽车工会对底特律三大汽车制造龙头发起罢工运动,要求未来4年加薪40%,每周上班4天。各公司认为若按照工会要求公司将破产倒闭,福特因此仅同意加薪20%、通用18%、斯泰兰蒂17.5%。但联合会还表示,如果对于确保成员就业机会的工厂未来投资规画、恢复养老金制度等要求的谈判未有结果,将扩大罢工范围。

就在罢工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之际,今年6月宣布竞选连任的拜登总统竟无视汽车厂工人罢工对美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冲击,9月26日创历史首例亲自加入罢工行列,表态支持工会要求,并要他们坚持下去。

拜登的举动让人想起去年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厂移机典礼上他高喊:「工会回来了!」的景象,张忠谋表示听了有点刺耳。而今他为工会站台则是让人惊悚,不禁要问:「这样的国家能去投资设厂吗?」

企业和员工是生命共同体,员工待遇与企业竞争力须兼顾,二者维持平衡、融洽的关系,才能共谋企业永续发展。依美国汽车工会的要求,未来工人每年的生产力必须维持15%以上的成长,这是无法达到的目标。拜登身为总统,不思解决问题,居然一面倒向工会,无非是为了明年大选的选票,让人清楚看到美国多年来制造业流失的关键在于政治凌驾产业之上,执政者并未真正关心美国产业的未来。

长期以来,美国始终坚守促进全球市场开放的信念和使命,在其思维中,所有产业都是好产业,所有贸易障碍都是有害的措施。但到了川普和拜登政府则骤然转变,竞逐「策略性产业」的产业政策、「工人为核心」的经贸政策。在采取这些政策时,美国政府犯下的最大错误是:永远不知检讨其产业失败的原因,只会一味归咎他国;不知致力于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只会一味撒钱补贴、保护。

推动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健全不同产业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机会,另不可或缺的是创造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包括政府政策。以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例。很多人以为该产业是败于1986年与美国所签的《半导体贸易协定》,输美市场受到重挫,其实那只是开端,另一关键是恰在此时日本参与《广场协议》,日圆不受控的持续升值,日本政府采取货币及财政宽松扩张政策,造成过剩廉价资金涌入股市和房地产;俟经济泡沫破灭,企业无力在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进一步投资,终使产业外移而生空洞化现象。

同样地,政府的劳动法规、劳动力的质与量、劳动条件等亦是产业发展环境重要的一环。十多年前印度就企图以特别经济区(SEZ)作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起点。为了吸引外企投资,政府致力于在SEZ排除若干不利企业经营的劳动法规适用,却在国会中受阻,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制造业的政策迟迟未能落实。

美国长期科技人才短缺、劳动条件要求高、行业工会强势介入企业运营等因素造成产业竞争力流失。拜登政府治理之下的投资环境未见具体改善,产业政策向选票倾斜,只知采行奖励补贴与运用政治压力促进投资,遑论未来量产可能遭遇更多挑战。当前台积电亚利桑纳州厂建厂进度面临建厂技术人员不足、营建工会强势介入劳动协议谈判等问题尚未获得解决,该州州长就已迫不及待的要求台积电加码投资先进晶片封装厂,即为最好的写照。

产业发展有其一定的道理,像美国这样处处违反产业发展道理的国家,其制造业会有前途吗?这样的政府治理之下,能去投资设厂吗?

(作者为前经建会主委、前经济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