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如晴点滴回味往日食光

《往日食光》收集30道料理、30个故事,交织出时光与生活的样貌。(天下文化提供)

「摘录味道,是想念的源头;记录食物,是时光的旅程。」集结了人间副刊「记食青春」专栏的《往日食光》,30味料理、30个故事,是郑如晴以食物为经、时间为纬,交织出的时光与生活样貌。

郑如晴自谦并非美食家,但味觉记忆稍强,每每让她吃到或闻到同一种食物时,脑中便浮现曾与食物有关的画面与时光,恍若今昔交错、时光折叠。她最初的舌尖记忆始于在保母怀中,一球内含蔗糖的饭团,咀嚼时嘴里的甜糯和蹦脆声至今难忘,而白饭加糖的记忆,也成为类似乡愁的念想。

台南、高雄、台中,郑如晴指自己的童年在12年间辗转于三个不同的生活场域,离散的生活让饮食成了重要慰藉。在高雄「永清浴室时期」与外公、外婆同住于高雄盐埕区,外婆为了生计而开创的浴室事必躬亲外,一家子的饮食也都由她照料,年节桌上的应景美食也难不倒她,而郑如晴印象中最幸福的一个端午节,是帮着外婆包粽子。

「我学着大人舀了一匙炒到半熟的糯米压在竹叶杯底,又依序加入各项食材后,再加一匙糯米覆盖。」外婆也会适时将竹叶包紧,绑上麻绳。虽然外婆在端午节没几天后脑溢血过世,「那年她59岁,我8岁」,令人怀念的年节也随着外婆消逝,但郑如晴记忆中的永清浴室和外婆的厨房气味,即使在她成人后仍未消失。

自己有了小家庭的初期,小公寓也是朋友假日的聚会场所,郑如晴也首次挑战「猪皮」,正发愁于猪皮被煮得如橡皮,颇有些因祸得福地把蒸煮多时的猪皮放入冰箱,隔日德国友人看到切成果冻大小的猪皮冻,惊呼「水晶」!水晶公寓还一时声名大噪。

郑如晴以小说《香水》提示「味道是亲密关系的连结,这是人存在的基本要素。」在异乡德国,靠着「艺术代中国菜」开班授课,六个学员等于一堂课入袋150马克,但郑如晴却又得烦恼到底要教什么?「中菜注重的色香味首要是颜色」,她选定彩椒,开封一直舍不得用的沙茶酱,第一堂课的彩椒沙茶牛肉赢得盛赞,也为她打开一段饮食文化异国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