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者言】鄭如晴/摘錄味道──開啟想念的食光旅程
《往日食光》。(图/天下文化提供)
最初的舌尖记忆,始于被抱在保母怀中,她递给我一球内含蔗糖的饭团,也许当时的我闹得厉害吧!饭团里的细颗粒蔗糖,咀嚼时嘴里的甜糯和蹦脆声至今难忘。日后,对那白饭加糖滋味的初始记忆,竟有份类似乡愁的念想。
其实,我并非什么的美食家,只是味觉记忆稍强,概括到视觉、嗅觉、听觉与触觉所组成的多通道记忆。每每让我日后再吃到或嗅到同一种食物时,脑海浮现的是曾经与这食物有关的画面与时光。刹那,我又回到那个特殊记忆的时空,仿若今昔交错,时光折叠,那些曾经的人事物并未逝去,它们都还在。
都说想念是拥有的另一种形式,我的想念都收在这书页中。想念这个岛上地图找不到的南部某个庙口,也想念远在九千多公里外的欧洲某个城市。书里藏了各地的吃食、人情和故事。用两年的时间,拾穗般从南台湾的高雄永清浴室、台南庙口、台中中华路,甚而远至德国慕尼黑,捡拾一段段我在时间隙缝中遗落的美食光阴。
那儿有我的懵懂童年、青涩少年、作梦青年。
这些现在还有很多人居住的城,是我生活回忆里的城。走在记忆的边境,我呼吸在里面,经过一城又一城。一个城市在作者书中永远不会老,然而作者已然悄悄老去。
常想,什么是作家?渴望与他人分享对世界的看法?需要借着文字表达自我的内心?或选择写下一则则的故事,来厘清自身个体命运的差异性与困惑?怎样的载体内容,可以呼应生活本身,呼应生命需求,简单如呼吸,简单如饮食?我一直在追寻答案。
谁人的成长没有阴影?当我在分享食物留在脑海的美味时,那些长久压抑心中底层,与深埋酸甜苦辣于舌根的滋味,也跟着一起浮现涌起。叙述过程无是非,只想诚实的袒露食物与故事交错的心灵,并试图以文学的微光照亮曾经的暗影。
本书有三十种食物,隐藏在故事中。无论是料理或小吃,它们在我书页中出现,必有当时的香泽,也必有当时的使命,教我日后一一召唤如幽灵,吐露彼时的迷惘与隐晦。
〈一个陌生女人的十全〉,记录了炉火上咕噜冒着烟气的十全,当归、川芎、熟地的特殊气味,沁润木柜、桌椅及墙上的钟。恍惚间,一股古朴典雅的味道,锁住了当下的琥珀时光,也锁住父亲心中永远的爱情。
〈邂逅沙茶牛肉〉篇,主角虽是沙茶牛肉,然已年过七十岁的大姊,谈起沙茶牛肉,谈起思念的人,两眼发光,好似铁达尼号里的老萝丝,深陷在回忆埋藏于海底数十年的恋情般的热烈。思念是一长串流淌的文字,时而若即若离,时而无法言说。有时更是一个洞,包藏内心所有的声音。
〈一碗浮生麻芛〉就像在咀嚼生活的滋味,麻芛摊在一个市场内,卖麻芛的小吃生意很好,摊位坐满了人,有谈笑的,有皱眉的,有说心事的……不一定真的喜欢麻芛……也许为了暂时放下生活,让一碗麻芛的滋味估量生的短长。人生中存在着多种的形式,在生活面前,喝上一碗麻芛也是其中一种。且让记忆和梦境交织,轻轻弹起共鸣,再粼粼水波般轻轻滑开!
〈水晶公寓〉里,还留着记忆中慕名来吃水晶的热血青年,猪皮如何变成水晶?透露每样东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否则就不会在肉摊上。到底猪皮能否变成桌上如水晶般的佳肴?是手艺的问题,也可能是哲学问题。前些日子,在德国的老朋友爱博透过line,说他很怀念当年的水晶公寓。其实,水晶公寓早在几年前就都更变成大楼。所有的美好回忆,都像藏在水晶冻的小珍珠,细细被包裹;也像我们掌心上的纹路,刻画了那些不能忘怀的岁月。
〈梦觉之味〉中那锅卤肉一直还在微火慢煨,从早到晚,始终肉香弥漫,犹如厨房的灵魂。外婆过世后,我辗转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才知道不是每家厨房都有卤肉,尤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我更怀念,那日复一日的卤肉味道;那深入嗅觉皮层,层层堆叠,如时光沉淀的味道。
在〈消失的客厅〉桌上,仍摆着大盘卤味,如猪脚、鸡腿、鸡翅、卤蛋、香菇、木耳,还有蚂蚁上树、金针排骨汤……总之,从台北带来的干粮存货,能变的全变成了桌上美食。福楼会议厅,满汉全席般,派头十足的傲睨慕尼黑客厅。几年过去,当年的留学生都已回台,福楼已被拆除,曾经的来访学者、师长陆续凋零。满汉全席虽在,但那个时代已殒落。
摘录味道,是想念的源头;记录食物,是时光的旅程。透过文字试图延伸人生的长度,去回味那些不为人知的片段和温暖,那些你我曾类似的成长经历。或循着味道的回路,折叠时光,到达那个无法挽回的时间彼岸。三十种小吃,三十则故事,试图以食物为经、时间为纬,不知能否交织出台湾近代社会生活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