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经济

图╱本报资料照片

业者对政府改善投资环境的期许

景气低迷时,政府总想以扩大内需、降息来提振经济活力,然而经济之所以缺乏活力,有时候并非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这时采经济手段,纵使带来几天的奋兴,由于影响投资、生产及消费的的政治毛病仍在,迟早要演化成细菌而扩散至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随着病势缠绵,经济复苏之路也将更加蹒跚。

以台湾为例,经济部自1990年代起开办「制造业国内投资实况调查」以了解厂商需要政府帮什么忙,早年业者最大的期望就是降税、稳定汇率、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自2000年政党首次轮替之后,出现了变化,业者最期待的不再是降税、融资、稳定汇率,而是改善两岸关系、维持政局安定。

政治纷扰 产业跟着疲乏

原因很简单,2000年之后的台湾,政治纷扰不断,朝野于立院吵闹不休、相互杯葛、甚至大打出手,这些都是过去不曾发生的,也因此这两年期间,希望维持政局安定者由19%飙至48%,盼望改善两岸关系者也由有13%升至20%,直到如今亦然,政治稳定之重要,于此可知。

从国民所得统计也可以发现1990年代平均经济成长6.6%,2000年代已降至3.9%,影响所及,国人总薪资十年之间(2000年~2009年)停滞在4.2万,十年薪资原地踏步,这是有统计以来未曾发生的事,民众抱怨电话如潮水涌入各部会,想想,这是如何造成的?事实上,这段期间政府所提出的振兴经济方案,比过去20年都多,但何以经济成绩如此之惨?

政治纷扰自然是根本原因,当民主竞争变成了政治斗争,国家资源全耗在无穷的杯葛、罢审、抹黑,动不动就游行、抗争、示威,借民主之名而图一党一己之私者多矣,政治气氛如此,企业怎敢投资?国人对未来怎会有信心?如此,经济哪来活力?薪资停滞十年,理之必然也。

自2000年以来,台湾政治斗争从未停止,比戏剧还要剧剧,经济如何好的起来?也许会有人说,近年已有变化,投资、出口都不错呀,然而只要把电子、资通排除在外,就会发现多数产业依然疲困,领不到平均薪资的人口占比更升至7成,再细想,近年我国半导体取得此一成就并非晚近政府做了什么事,而是1980年代李国鼎、孙运璇有此远见,设置新竹科学园区,并创立台积电使然,40年来可谓成也政治,败也政治。

好的管理 能提升生产力

政治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德国经济学家Losch的研究指明政府如同资本、劳动力一样,可视为一项生产要素,好的政府管理会提升产业生产力,反之则会降低生产力。由此可知,一国经济的强弱,政治条件极为关键,没有稳定的政局,谈什么古典经济、自由放任,说什么凯因斯、扩大内需,全是枉然,看看如今的韩国,政治动荡,再看看今日的台湾政局,也是一片狼藉,若任凭政治细菌继续蔓延,只怕连凯因斯、亚当斯密重生,也救不了这四小龙的两小龙了。

小档案■韩国总统尹锡悦于2024年12月3日晚间宣布戒严,随后百万群众示威要求弹劾尹锡悦,12月14日弹劾案通过,12月27日代理总统职权的总理韩悳洙又遭弹劾,遂由副总理崔相穆递补,政局纷扰使得韩元汇率在这一期间(12月3日~12月31日)由1,403贬至1,472,韩国股价指数同期间也由2,500点跌至2,399点。

小档案■2000年~2008年扩大内需方案有2003年5月公布的584亿元扩大公共建设振兴经济暂行条例,2004年6月公布扩大公共建设特别条例五年5千亿元,2006年1月公布水患治理特别条例1,160亿元。2008年~2010年有583亿元加强地方建设扩大内需方案、消费券856亿元、2009年4月三读通过扩大公共建设投资条例四年5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