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之下 中国制造2025达标率逾86%

中国大陆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已实现新能源汽车、资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逾86%目标。图为内蒙古包头一家科技公司厂房。(新华社)

中国大陆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十年计划,企图实现制造业自主创新、实力增强。被美国动用关税和贸易制裁力阻。香港《南华早报》4月30日报导,距离2025年还有8个月,透过官方及其他权威数据资料梳理得出,过去10年,中国已实现新能源汽车、资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逾86%目标,足以「证明美国关税和制裁无效」。

报导指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刚实施时,美国时任总统川普于2018年发动「贸易战」打乱中国计划。拜登2021年接任,延续川普政府大部分对中贸易政策,更进一步实施晶片禁令等措施。

《南华早报》分析数据指出,《中国制造2025》涵盖10个关键领域的逾200个目标中,已实现超过86%,其他目标可望在今年稍晚或明年完成。同时,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目标已远超出预期。

在资讯技术领域,面临美国及其盟友打压,中国5G技术仍被广泛应用,在积体电路、通信设备、作业系统、工业软体和智慧制造领域已实现大部分既定目标。虽然尚未实现最先进的EUV曝光(光刻)技术产业化,但高端晶片制造已获长足发展。

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智慧工厂和自动化终端,采用大陆国产晶片和作业系统的高端手机成为畅销产品,中国造船厂生产能力超过美国200多倍。

在航空航太领域,中国国产C919大飞机已服役于部分繁忙航线,打破波音和空巴垄断。美国「沃尔夫条款」等制裁下,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独立自主几乎实现航太领域所有目标:火星登陆探索、全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太空站、登陆月球背面等。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电动汽车价格有竞争力、技术也领先竞争对手。大陆消费者购买电动车数量已超过燃油车;中国汽车外销去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此外,在机器人、农业装备、生物制药、海洋工程等领域,中国设定的目标均已实现。

2024年,中方又提出雄心勃勃计划,发展「新质生产力」,被视为「中国制造2025」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