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制造2025对接瑞士工业4.0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与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Doris Leuthard)举行会谈,并且共同会见记者。在会见记者时,习近平表示,当天上午双方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并共同见证中瑞10份合作档的签署,「2国将推动建立中瑞高水准创新平台,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瑞士工业4.0》的对接。」
据央视报导,习近平称,「我们一直认为2国各领域务实合作亮点纷呈,成果丰硕。2国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大小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并且提到,2国将抓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秉持开放和包容的理念,坚持走「合作共赢」的道路,推动中瑞关系实现更高水准发展,更好造福人民,向世界民众传递信心、提供正能量。
习近平特别提到,「2国将推动建立中瑞高水准创新平台,并在这一新机制统筹引领下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瑞士工业4.0》的对接,推动两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创新合作。中瑞2国将一起举办2017年中瑞旅游年,加强旅游合作。双方愿以中国举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加强冬季体育运动合作。」
▲巴赫宣布北京成为2022年冬季奥运主办城市。(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报导显示,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解释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抓紧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品质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该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1个10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品质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准』」,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瑞士工业4.0》的概念是在2011年诞生于德国汉诺威工业展,至今人们依旧热议《工业4.0》的定义和标准。通常《工业4.0》是指,「将资讯通信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从而实现智慧化、个性化和集成化生产。」在许多欧洲企业看来,与其说《工业4.0》是一场革命,不如说是一次进化。可以说,《工业4.0》以资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色,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延续。
专家认为,现在瑞士充分发挥其机械、纺织、工具和手表等传统精细制造优势,力推智慧制造,将机器、原材料和产品透过「物联网」传递资讯,协力完成生产任务。
在2017年1月习近平出访瑞士前,耿文兵在瑞士首都伯恩(Bern)接受中媒采访时提到,「瑞士被誉为『创新国度』,中国5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排在第一位,2国在创新理念上高度吻合,合作潜力巨大。相信在习近平此瑞士行的推动下,双方必将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更多成果,确实造福2国人民。」
▲OMEGA是位于瑞士Bienne的钟表制造公司。(图/翻摄自OMEGA官网)
除了极强的「工匠精神」,创新也是「瑞士制造」的成功基因。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瑞士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孵化」出了一代又一代巧匠,支持着知识与创新的双向对流。上世纪90年代初,瑞士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成功改革,将全国60多所高级职业技术学院按地区合并为7所科技大学,著名的洛桑酒店管理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学的学院和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具有显著的职业导向,强调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目前这种新型大学在瑞士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也成为瑞士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报导最后表示,2017年1月习近平出访瑞士时,明确的提出「2国将推动建立中瑞高水准创新平台」,东西方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对话合作可期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