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无人机“黑飞”,不能只靠罚
来源:南京日报
□ 裴桐
近年来,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无人机加速飞进千万百姓家。但随之而来,无人机“黑飞”引发的偷拍侵权、干扰航班、失控伤人甚至危及国家安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去年,河北廊坊市有无人机“黑飞”致国防战备资源损失,涉事方最终被判赔偿12.19万元。然而,为何严查严惩之下,无人机“黑飞”仍屡禁不止?
应该看到,无人机“黑飞”乱象背后,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不配套、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黑飞”事故与无人机产业自身产能不足、利用效率不高、技术不成熟有关。相对于需求端的急速增长,当前无人机持有量和公共飞行数据资源数存在较大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违规外包、他人借用情况泛滥。另一方面,目前对无人机“黑飞”的监管治理,特别是事前监测和事中反制能力较弱。相较于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无人机反制、电子对抗等低空安全防护技术的覆盖面不够全面。无人机的安全飞行,亟待更加完善的低空基础设施网络提供支持。
今年4月1日,国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描绘了低空经济全景图。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是低空经济的四个核心板块,反映出无人机发展与整个低空经济体系建设联系紧密、命运与共。
要解决无人机“黑飞”问题,根本在于推动低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将“有效保障低空飞行活动”放在了方案重点任务的第一条,并在该条中强调要打造低空飞行数据平台,建设低空地面基础设施,构建低空数字智联网络,以推进飞行管控服务能力。低空飞行数据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弥补社会需求缺口;基础设施和智联网络则能通过识别、检测、反制手段对飞行器实行有效的技术监管。当下,无人机“黑飞”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恰恰揭示了低空智联网、低空安全产业等新赛道的巨大发展空间。
发展中问题不可避免,要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发展。面对无人机“黑飞”带来的问题与困扰,不能只靠打击和处罚;而是要站在更高层面,从低空经济发展全局着眼,把问题当做机遇和挑战,去推动整个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科技更好服务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