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风云 时报文学奖与台湾报导文学走过的路(上)

1978年,首届时报文学奖报导文学奖得主,陈铭磻(左一)、古蒙仁(左二)、洪醒夫(前右,小说优等奖),后排林清玄(右一)、詹明儒(后左,小说首奖)。(本报资料照片,杨树清提供)

1982年,第五届时报文学奖颁奖典礼,创报董事长余纪忠亲临致词、颁奖,作家陈香梅、杨逵亦受邀观礼。(本报资料照片)

陈映真推动报导文学教育,培养新一代写手。(杨树清提供)

1975年,《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推出「现实的边缘」,自此鼓动了报导文学写作、报导文学奖风潮。(杨树清提供)

2019第九届新北市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我拿着新北文学奖报导文学与舞台剧本合为《孩子》的得奖作品集,与年轻的报导文学得主合影。临别前,再看看年轻作者徐迋睿稚气仍未脱离青春期的脸庞,就是他这个年纪吧;这一刻,回到从前,我掉入文青岁月一段「现实的边缘」的报导文学记忆。

■现实的边缘

国小即迷上阅读、投稿的我,身在穷困、资讯受阻的岛乡,与台湾有段遥远的距离,报纸、杂志、书籍,很难进得来,台湾省教育厅供应的儿童读物外,平时只能到军营垃圾堆捡些阿兵哥移防后留下的《革命军》、《奋斗》、《国魂》、《胜利之光》,情况好些,还有《新文艺》、《武侠春秋》、《今日世界》;报纸除了在地的《正气中华报》、《金门日报》,学校统一订阅的《国语日报》外,并不知其他台湾报纸的面貌。

后来家里结合外来商人在农地上开了间酒糟烘干厂,爸爸是工头,在城里救国团教土风舞的君赞哥是股东,常野狼125载来一捆捆旧报纸回工厂作燃料,我就是从这些尚未起火燃烧的报堆中拦截到《中国时报》,一落三大张,被名为《人间》的彩色副刊所吸引,必抽出来阅览、剪报,特别是南宫博的武侠连载。

1975年,我国小毕业那年的暑假,《中国时报》副刊在主编高信疆(1944~2009)的策划下,推出了「现实的边缘」专栏,报导的触角,伸及域外者:谭雅伦〈天涯路〉,王晴晖〈百年之后〉,李欧梵〈美国的中国城〉;投射离岛者:吴敏显〈龟山岛〉,菩提〈南海的门槛〉,汉宝德(1934~2014)〈铁马.秋风.太武岩 〉;回归本土者:林佛儿(1941~2017)〈土公荣仔与雕刻匠有土师〉,子于(1920~1988)〈瞧!他们矿工〉,林清玄(1953~2019)〈过儿卒子〉。

「现实的边缘」鼓动了「报导文学」风潮;1978年,我已升读高中,「时报文学奖」开办,只办「小说奖」和「报导文学奖」两大类,犹记得在课堂上,低着头读饱满乡土语言的小说首奖,詹明儒的〈进香〉,主角阿福林被敲打出的「咚咚鎗,咚咚鎗」,又悲又喜的人生情节,读得我又哭又笑。小说之外,报导文学奖的作品,也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首届产生的11位得主、10篇作品,首张报导文学奖榜单,〈新灯旧灯〉,看到我所喜爱的散文家张晓风也出现在榜单中,为保存古厝请命,心头一震。

高信疆领衔带动的时报报导文学奖,创造了一个「纸上风云」的盛世,影响了少年的我,不再拿笔为赋强说愁,开始「用脚写作」,行脚岛乡角落,在岛地的报纸上写出〈凄风苦雨得月楼〉、〈根:东庙寻根记〉等报导篇章,接续又在吴端主编的《大华晚报》副刊开辟《乡土人物记实》专栏,连发10篇乡土小人物的悲喜调。许是受到「现实的边缘」、「台湾乡土文学运动」,「报导文学」的文艺思潮冲击,1979年秋天,我决意提早告别校园大盘帽生涯,结束传统教育保护区,经过155海里的航渡,来到台湾。

■压不扁的玫瑰

1948年,杨逵因起草《和平宣言》,触怒当局,被送入绿岛囚禁十年,狱中仍写作不辍,剧本《牛犁分家》,首次在监狱公演;时隔三十余载后,由导演、高雄大荣高工训育组长张进金领话剧社的同学们北上,1980年台湾光复35周年的光复节在台中光复国小一连公演二场,演出前的剧本审查,教育局直指剧名的「分家」不妥,用闽南语发音也不宜;张进金则坚持要原汁原味重现这出「野台戏」。

国中时,我在陈美儒主编的《台湾新生报.爱的天地》发表了篇《鹅妈妈出嫁》读后感,书作者杨逵看到了,来信鼓励,并寄赠《杨逵画像》签名书,嘱将来到台湾时,别忘到东海花园一游。

18岁的少年在台中东海花园,终于见到了国中国文课本〈压不扁的玫瑰花〉的作者杨逵(1906~1985)。

1980年暑假过后,甫踏出世新校园的王昆义,拉我到台中,与尤增辉(1948~1980)等来自四面八方的伙伴,在符锦沧医师的支持下,加入一支草根队伍,参与了《台中一周》社区报的创刊、编采。

也就是在台中的小众传播岁月,我近身接触到了杨逵。他当过记者、编辑,更是报导文学理论建构者、写作推动者:1928年受聘为台湾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台湾大众时报》记者,当过台湾文艺联盟发行的《台湾文艺》编辑委员,所写的小说《送报伕》获东京《文学评论》第二奖;发生于1935年的台中、新竹大震,他深入灾区采写的〈台湾地震灾区勘察慰问记〉被当作台湾报导文学发展史最早、最重要的作品;1937年2月、4月,他先后在《大阪朝日新闻报》台湾版、《台湾新民报》发表的〈谈「报导文学」〉、〈何谓「报导文学」〉,之后又有〈报导文学问答〉,这三篇论述文章,允为台湾报导文学理论架构的先驱。

戒严、报禁年代,文化传播只能在夹缝中找出路;杨逵挑战威权体制的生命韧性,以及报导、文学经历,俨然是我们在台中办报、进行社区运动的「精神导师」。

■文学奖盛世

那确实是一个政治异常苦闷,却是文学、文学奖百花盛开的年代,特别是从「现实的边缘」探出的「报导文学奖」,宛如一部部的文字纪录片,进入部落、矿区,聚焦生态、环保,或投射一只鸟、一条狗,演出一幕幕「纸上风云」。一位研究生引领我们重返现场。「《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从七O年代开始主办多场文学奖,其中报导文学奖挣脱了小说奖、散文奖、新诗奖的窠臼,而能独树一格,不但带动了报导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激发作家、学者、传播人员走向户外,寻找台湾各个角落的脉动,写出生动而刻骨铭心的作品。」这是2004年,在陈光宪教授指导下,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文学研究所研究生张明珠写在「《中国时报》与《联合报》报导文学奖得奖作品研究(1978~2000)」硕论里的一段绪论。尚未数位化的年代,张明珠进入台北市立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微缩室,穿越时空二十年,巨细靡遗,挖出历届得奖者、得奖作品、评审记录,并在附录中制作了「得奖名单」、「得奖作家排行榜」,《中国时报》共产生47位得主,其中推荐奖、甄选奖、特别奖得主与作品:第1届推荐奖古蒙仁〈黑色的部落〉,甄选奖邱坤良〈西皮福路的故事〉、曾月娥〈阿美族的生活习俗〉;第2届推荐奖汉声杂志社《国民旅游专辑》,甄选奖林元辉〈兰阳平原上的双龙演义〉,特别奖魏京生〈二十世纪的巴斯底狱〉;第3届推荐奖李利国〈我在人类文明生死分水线上〉,甄选奖心岱〈大地反扑〉;第4届推荐奖尤增辉《鹿港三百年》,甄选奖孔康〈捕虫者〉、心岱〈美丽新世界〉、阮小晨〈花屿纪实〉、李昂〈别可怜我,请教育我〉;第5届推荐奖柏杨〈金三角.边区.荒城〉,甄选奖安溪〈泰北行记〉、叶菲〈被遗忘的一群〉;第6届起停办报导文学奖,复办后的第14届首奖胡平〈井冈山,沈思的哲人〉;第15届首奖杨南郡(1931~2016)〈斯卡罗遗事〉;第16届首奖邓相扬〈雾重云深:雾社事件,一个泰雅族家庭的故事〉;第17届首奖瓦历斯.诺干〈Losin.wada:殖民、族群与个人〉;第18届首奖林云阁〈八十万年奇迹换不来一世尊荣〉;第19届首奖林云阁〈山鬼的震怒〉;第20届首奖王诚之〈迷蒙的松雀鹰之眼〉;第22届首奖陈姿羽〈听他的歌,记他的名字〉。

1990至1999年,联合报文学奖也加入了报导文学奖文类,共产生了24位得主,首奖得主仅产生4人,包括刘还月、焦桐、王蜀桂、杨树清;生态作家刘克襄则以〈凡鸟之歌〉、〈荒狗〉连两届拿下第3名;记者出身的张典婉以〈一些大陈人的故事〉、〈讨海查某人〉连两届分获二、三名。

张明珠在论文中的两报「报导文学奖得奖作家排行榜」里,也作了项统计,仅杨树清、林云阁二人双边得奖;计四件得奖作品列在「排行榜」之首的杨树清是以〈消逝的渔民国特〉、〈消失的卫星孩子〉获两届时报报导文学评审奖,再以〈被遗忘的两岸边缘人〉、〈天堂之路〉获两届联合报报导文学奖首奖。

时报文学奖的报导文学奖自2001年第24届起又中断,复办后的得主与作品,惊喜连连,产生了扣合现实、极具冲击的作品,包括社运出身的顾玉玲以台湾女性外籍劳工为主角、获得2005年第28届首奖的〈逃〉;作家、纪录片导演陈俊志(1967~2018)以社会事件为关怀议题,获得2008年第31届首奖的〈人间.失格:高树少年之死〉。

■永恒与博大

「甚么是报导文学?」,「怎样报导,如何文学」,该以学术作严谨规范,或走「松绑理论」,文类的不确定性,也导致报导文学的难以定论。

「921」大震过后,人类进入千禧年,陈铭磻与我在耕莘文教院开了个「报导文学创作班」,他是班主任,我是班导师,讲师阵容中,有高信疆、陈映真,以及得过《中国时报》、《联合报》报导文学奖的古蒙仁、陈铭磻、马以工、李利国、焦桐、刘克襄、杨树清,得过时报文学奖小说奖的人类学者胡台丽,民俗作家康原、林明峪,纪录片导演董振良、周美玲,副刊主编田新彬,报导文学研究者杨素芬等人,都在授课行列,讲题涵盖了报导文学的历史线索、类型、问题意识、写作方法,也聚焦了人类学、主流议题、海外书写、经典赏析、自然写作、城市生态、田野调查、影像处理等。

讲者、讲题在课程中出现了「混声合唱」:高信疆〈永恒与博大:台湾报导文学的历史线索〉:「报导文学是一种服务于现实良心的作业;报导而后有文学,只是历史的一个误区」;陈映真(1937~2016)〈漫谈报导文学〉:「台湾报导文学最大问题,在于报导文学的理论至今莫衷一是。「报导」是界定词,「文学」是名词,为报导所形容,所以报导文学基本是文学,姓文(文学)不姓新(新闻)」;古蒙仁〈报导文学中的主流议题〉:「近年报导文学面临题材枯竭的问题,造成水准不能实现、写作模式定型化。报导文学作品的评鉴标准建立在是否反映主流社会关心的议题,并有追踪发掘的价值」;陈铭磻〈报导文学经典赏析〉:「报导文学没有规定一定要用小说、散文、诗来表现,也可以用声音、影像、音乐来呈现。报导文学并不狭隘,没有萧条和没落,它生根在许多行业里面」;马以工〈报导文学与城市生态〉:「现今的报导文学是比较接近新闻文学的;报导文学比新闻文学更有文学性」;李利国〈报导文学的视野开拓〉:「台湾报导文学的源起,固然可以溯自三O年代的报告文学,也必然受到美国七O年代兴起的新新文学的激荡」;焦桐〈报导文学生态研究〉:「报导文学必须具备四要素:新闻性、文学性、议论性格、文学修辞策略的灵活性。报导文学是战斗力很强的文类,它的战斗力来自铁证如山。报导文学反对虚构,但不排斥必要的想像与联想」;刘克襄〈报导文学与自然写作〉:「台湾仍未出现报导文学经典」;胡台丽〈报导文学与人类学〉:「报导文学作家应该常常反省自己,如果要为弱势者发声,而又不揭露他们心里的挣扎矛盾与冲突,或是面对环境时坚强回应的部份,那么弱势者就会被刻画得更弱势了;所以我们必须开启、清除一些被文化遮蔽的迷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