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香如故丨怀念永远的“祝英台”
11月1日上午,
各界群众赶来看她最后一眼。
亲朋好友戴着白色、绿色蝴蝶胸针,
在“梁祝”旋律中,
送别“祝英台”。
10月24日,
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去世,
享年94岁。
也离开了我们。
2017年,越剧界接连痛失
三位流派宗师。
很多人感叹,
年轻时的傅全香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场:祝英台(左,傅全香饰)和梁山伯(右,范瑞娟饰)在杭州一同读书。
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嵊州的傅全香,1933年开始越剧生涯,一生为越剧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7年,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傅全香参加上海越剧界义演《山河恋》,与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同台,“越剧十姐妹”由此得名。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楼台会”一场。左为祝英台(傅全香饰),右为梁山伯(范瑞娟饰)。
新中国成立后,傅全香与范瑞娟搭档演出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一时,《梁祝》一剧成为越剧舞台上永远的经典,傅全香塑造的祝英台这一舞台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戏迷们称傅全香为“永远的小九妹”。
1950年7月,傅全香在电台广播。
傅全香嗓音明亮、音色甜美、音域宽广、润腔华彩,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戏见长,有着“越剧花腔女高音”美誉。她与范瑞娟、陆锦花等越剧名小生在舞台上长年合作,留下了《梁祝》《孔雀东南飞》《李娃传》《杜十娘》《情探》等一大批经典代表剧目。
1950年4月,上海越剧界举行救灾义演,傅全香(右)在《梁祝哀史》中饰演祝英台。
梅花香自苦寒来。傅全香年轻时向众多名家“偷师”学艺,她将京剧、昆剧、川剧等其他剧种的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越剧表演。程砚秋先生指点她的真假嗓结合发音方法,使她受益匪浅。傅全香的唱腔在越剧界独树一帜,被誉为“越剧界的程砚秋”。
1960年, 傅全香(右)、陆锦花在春节期间到上海杨树浦发电厂为不休假的工人们表演《刺目劝读》。
傅全香德艺双馨,在她心中“戏比天大”,重于生命。上世纪80年代,在一次去香港演出前夕,傅全香突然查出乳腺癌,手术后不到一个月,手臂还抬不起来,她就忍着伤口疼痛坚持赴港演出,克服重重困难,给香港观众留下了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
傅全香(左二)等越剧演员为提高技艺,向川剧名艺人阳友鹤(左一)请教《情探》一剧的表演。 新华社记者郑震孙摄
傅全香(左)、范瑞娟在上海郊区城西公社为农民演出“踏伞”等优秀传统剧目。 新华社记者王子瑾摄
上世纪80年代,由傅全香参与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和《杜十娘》先后被拍摄成电视剧,《杜十娘》还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90年代初,她与昆剧艺术家计镇华合演的反映古代女词人李清照生平的戏曲电视剧《人比黄花瘦》,再次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1983年10月,傅全香(左)对她的徒弟何英进行指导。新华社记者吴元柳摄
1984年1月,傅全香(前左)冒着严寒在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为当地群众演唱。 新华社记者钱春雷摄
1984年1月,张桂凤、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前排左起)在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越剧之家”门前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吴元柳摄
2017年4月,傅全香与徐玉兰、王文娟共同获得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1990年3月,京昆大师俞振飞(中)与夫人、程派青衣李蔷华(左二)及越剧演员傅全香(左三)、王文娟(右一)等在亚运会义演的后台切磋技艺。新华社记者王齐摄
晚年的傅全香爱丹青,尤喜画梅。在人生最后的几年,她一直缠绵病榻。
“越剧十姐妹”,曾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偶像。
而今,她们终于在天上团圆。
2006年3月26日,著名越剧艺术家袁雪芬、吕瑞英、徐玉兰、王文娟、傅全香、金采风(自左至右),在浙江嵊州市越剧博物馆“越剧十姐妹”照片前交谈。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策划:韩宇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
(原标题:只有香如故丨怀念永远的“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