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侏罗纪!那些年我们的恐龙记忆
本站游戏频道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着《侏罗纪世界》这周开始在国内首映,我们又回忆起了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对于恐龙这种真实而又虚幻的生物,从人类最早发现它们的化石开始,就有无数爱好者对其情有独钟。而随着研究深入和技术进步,各方面对各种恐龙的再现也越发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更多人对其有着深刻印象。
动漫、游戏、电影……几十年来出现过恐龙、或者直接以之为主题的作品着实为数不少,很多名字对国内玩家来说更是特别的回忆,下面就让我们简单地以时间为序,聊一聊那些年里我们有着深刻印象的恐龙朋友们。
《恐龙特急克塞号》
80后的一代人应该不会忘记这个名字,这部原名《恐竜戦隊コセイドン》的日本特摄片在国内最早于1988年由山西电视台译制播出(实际引进的是意大利版),而这个当时听起来“不明觉厉”的译名也让很多孩子最早对“恐龙”一词有了深刻印象,连带着对“白垩纪”、“时间旅行”、“外星侵略者”这些词一并接触。
《恐龙特急克塞号》本身就是日本方面对传统特摄片改进的尝试之一,区别于之前的奥特曼系列,引入更多相对写实的科学背景,用真实存在的恐龙取代以往的外星怪兽角色,也在玩具市场上获得了新的突破点。而在当时的国内,作为最早引进的少儿向作品之一,它更是成为一代人的宝贵回忆,“人间大炮一级准备”、“克塞前来拜访”、“格德米斯不会灭亡”这些著名台词很多人至今仍有印象,哪怕已经记不起来作品本身的内容细节。
虽然恐龙算不上是《恐龙特急克塞号》中的主角,但既然舞台设定在7000万年的白垩纪,大部分故事里它们还是会出场并在不少剧集里充当重要角色,而作品最后一集“再见了恐龙时代”则普及了恐龙灭亡这件事本身,可以说不少人就是从小时候的这部作品影响,或多或少对恐龙时代产生了兴趣,在以后有条件时开始努力了解更多。
当年《变形金刚》动画最早在国内播出的时候,不同角色的受欢迎程度显然差别不小,“擎天柱大哥”的人气说第一肯定毫无问题,而汽车人里面接下来最受欢迎的,只怕多半是以钢锁为首的五名机器恐龙角色。
钢锁、铁渣、淤泥、嚎叫、飞镖——机器恐龙的名字估计很多人现在还能背得出来,从他们被千斤顶制造出来登场开始,就是汽车人一方的重要战斗力量,单体堪称无敌,屡屡在关键时刻帮助汽车人取胜。同时钢锁这个角色更是受到偏爱,有不少单独为它塑造的剧集,性格上同样生动鲜明,莽撞天真又讲义气,偶尔还有一些小聪明,俨然就是大家最喜欢的类型。
机器恐龙虽然是变形金刚,但造型上正是取材真实存在的恐龙,霸王龙、三角龙、雷龙、剑龙、翼手龙等正是恐龙家族里形象最典型的几个代表,之后很多人对这几种恐龙也特别有印象。至于当时G1的机器恐龙玩具,对无数孩子来说更是梦寐以求的珍宝,能有全套的人不亚于有组合金钢的满足……而在多年后的真人电影里,虽然也早早传闻机器恐龙会登场,但一直到《变形金刚4》中才正式亮相,但只在最后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才有戏份,钢锁本人更是连台词都没有表现,未免让期待已久的机器恐龙爱好者大为不满。(经过三十年,钢锁的霸王龙形象也从昔日误解的小头立式变成了现在公认的大头趴式)
《哆啦A梦》
同样身为80后的童年之一,机器猫既然有着时光机这一大杀器,当然也少不了回到恐龙时代,和恐龙产生联系的故事。比如漫画最早在第2卷“狩猎恐龙”的短篇里就让恐龙登场,描述回到过去用细胞缩小枪捕捉恐龙的故事,其他还有用真恐龙拍特摄剧拯救电影公司,引导古代恐龙来日本留下化石等,可以说恐龙在机器猫的故事里正经有着不少戏份。
而最能表现恐龙和机器猫之间联系的,当然还是根据短篇而扩展而成的动画首部剧场版《哆啦A梦:野比的恐龙》。这部动画电影于1980年3月15日上映,在日本票房达15亿6000万日圆、观众数320万人,从此也开启了哆啦A梦系列剧场版的传统,2006年又再度翻拍新版。故事中野比先是偶然挖到一颗恐龙蛋化石,用时间包袱皮将其还原成小恐龙,之后抚养长大并将其送回白垩纪,中途遇到未来的非法恐龙猎人试图抢夺,几经周折后最终打败对方,野比也和恐龙告别后回到20世纪。
除了首部剧场版,1987年的第八部剧场版《哆啦A梦:野比与恐龙骑士》同样也是以恐龙为核心主题,不同之处在于这次设定中恐龙并没有在地球上灭绝,而是在地下空间继续生存,同时进化出和人类不同的地底生命。而通过和恐龙人的交流探险,野比他们在回到过去时发现,正是因为他们的活动让恐龙没有因数千万前的灾害灭绝而在地下继续生存进化,最后同样以大长篇典型的风格作为故事收尾。而作者藤子·F·不二雄也表示过:对于恐龙的热爱几乎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所以自己有机会就会希望能多创作一些野比和恐龙的相关故事。
《丹佛,最后的恐龙》
和前面几个名字比起来,或许这部作品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广泛,但也是不少人关于恐龙的童年回忆。这部动画片原名《Denver, the Last Dinosaur》,是美国1988年的作品,共51集,上世纪90年代前后由CCTV引进并在一套播出。故事讲述一群美国男孩某次在化石馆无意碰到了一个神秘巨蛋,从中孵化出一只蓝色的恐龙,这只被叫做“丹佛”的恐龙从此成为他们的伙伴。
故事的前半段这群男孩想方设法隐瞒丹佛的存在,不想它被父母,学校以及社会发现,还要面对利欲熏心的商人和疯狂研究的科学家。后半段随着丹佛逐渐被大家接受,它也经历了更多的热闹故事,和男孩们展开了一次次的精彩冒险。而这部动画在当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除了恐龙本身,还有无处不在的摇滚音乐,戴着墨镜弹着吉他的恐龙丹佛每次在片头曲登场,都能让当时电视机前的孩子们跟着一起唱起来。
《恐龙快打》
早年街机厅里卡普空的横版过关游戏代表,这款又名《恐龙岛》或《恐龙新世界》的游戏肯定算是一个。这款游戏实际上是改编于1986年的一部名为《史前异形传说》(Xenozoic Tales)的美国漫画,1993年正式推出。卖点也是当时正流行的“恐龙”题材,舞台设定在恐龙和人类共存的26世纪,几位恐龙保护者为了保护环境和反派组织战斗,共有四名可选角色,支持三人同时游戏。
虽然标明恐龙为卖点,不过《恐龙快打》里面的恐龙大多数还是担任“怪物”这一概念,最大的用途多半还是像霸王龙被吵醒可以帮玩家清怪这样,BOSS大恐龙也谈不上多么有新意,反倒是在此作品中,道具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强化,所有的枪械道具都有弹药的概念,弹药用完就只能作为一次性的投掷道具了,像木桶一类的容器道具不再是仅仅为得到其中的物品被砸破了,它们可以被抬起投掷出去——这一设计在后来让无数作品得到启发。
《侏罗纪公园》
终于要谈到这部作品了,事实上说起恐龙,大多人首先想到的也正是这一名字。作为一代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影片之一,1993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最终全球票房超过了9亿美元,成为当时最成功的商业片,这一纪录直到5年后才被《泰坦尼克号》打破。而更重要的是它彻底带动了当时的恐龙热潮,凭借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特效技术给所有人展现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恐龙世界,让所有人恍然大悟原来恐龙正是这个样子。
《侏罗纪公园》的剧情本身自然不用说,“从琥珀中的吸血昆虫提取DNA复活恐龙”这一构想本身就无比冲击,而斯皮尔伯格为首的剧组全体成员从一开始就把这部作品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把恐龙真正作为一种真实存在过的生物刻画,给观众展现和他们之前在博物馆里,在家庭动画里,在三流恐怖电影里所看到的全然不同的恐龙,真正生活在侏罗纪时代的生物记录影像。有了翔实的考证加上特效搭配模型的完美应用,第一次见到《侏罗纪公园》的观众都被里面无数栩栩如生的各种恐龙所震撼到目瞪口呆,更重要的是,这些恐龙从外貌特征到动作习性都是有着严格的考证来源,并非随意编造。比如霸王龙正是《侏罗纪公园》之后,一扫从前站立怪兽的刻板认知,以头部放低,尾部抬高,身躯伏下和地面平行的姿态成为我们今天习惯的霸王龙。
即便在以特效著称的斯皮尔伯格作品中,《侏罗纪公园》的特效也堪称首屈一指,即便现在来看也完全不过时,多年来各种评选都把它列为影史特效第一,对产业的影响力上更可以媲美星战系列。为两部经典系列都担任过特效制作的特效专家丹尼斯·穆伦感慨道:我当初以为《侏罗纪公园》会在五到十年内就过时,但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各项技术,尤其是电脑动画的飞速发展,让更多作品中都能出现立体的恐龙,对恐龙的描绘已经成了显示动画技术的一项惯例,而每当看到这些越来越写实,越来越接近人们心中印象的恐龙时,我们依然还是会第一时间想起《侏罗纪公园》的名字。
《侏罗纪公园》成功带动了新一轮的恐龙热潮,也让它一直延续到这个世代,1997年电影第二部《失落的世界》推出,霸王龙大闹城市的场面让人更加叹为观止,而2001年的《侏罗纪公园3》则在斯皮尔伯格缺阵的情况下显得后继无力,只有新登场的棘龙让大家略有印象。而二十年后重新启动的系列第四部作品《侏罗纪世界》则试图再度唤起大家对这个名字的记忆,不过很明显更多的只是出自怀旧情怀,如同前年3D版初代电影上映时一样,而影片当中也不少地方看得出正是致敬初代的经典场景。
(题外话:《侏罗纪公园》当初为了借电影宣传推出了不少挂名的改编游戏,但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各种雷作,喷神JAMES对此曾有过犀利的吐槽,这里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讲述,有兴趣的玩家可以自己查找了解,我们以后会找机会为大家介绍一二。)
《小恐龙阿贡》
国内很多读者最早接触到这部田中政志原作的漫画,是在当年短命的《画书大王》上连载的片段,虽然画王仅仅一年就夭折,不过随后很多人还是记住了这部作品,通过全7卷的单行本一睹全貌。而多年后这部作品还改编过3D动画播出,不过显然还是漫画原本的画风才最具魄力。
《小恐龙阿贡》的漫画堪称“真正艺术没有语言隔阂”,因为全篇除了标题之外再无文字,纯靠画面讲故事,描述了一只个子小小却长着一个大脑袋的霸王龙“Gon”生存在现代野生环境的故事,虽然不合自然规律,但一样生动细腻,对各种野生动物的描述更是足以当趣味科普读物,如果现在还有人不了解这部作品,那么绝对推荐你找来一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梦宫当年还在《铁拳3》里面让这只小恐龙客串过,有打过的玩家应该都有记得它的特色,个子小不好打,尾巴一扫威力还大,实在不好对付……
《恐龙危机》
1998年,正是卡普空凭借生化系列的成功由“2D格斗的卡普空”转型成“3D动作的卡普空”的年份,在这基础上诞生的作品之一就包括这款PS上的《恐龙危机》,而从这个译名也不难看出大家对其期待,同样是以动作为主的冒险游戏,气氛也同样恐怖刺激,只是敌人由丧尸变成了恐龙。
虽说官方当时是有意为之,但《恐龙危机》确实不是简单的把《生化危机》换个壳草草了事,制作组很好的把握住了恐龙作为敌人的最大特色,行动快速,节奏变幻,不同于丧尸慢慢的逼近,恐龙随时可能突然杀出给与玩家威胁,虽然当时PS的机能还不算强大,不能把它们描绘完美,但3D游戏的刺激程度已经让大家感到惊艳了。初代《恐龙危机》最终也卖出了250万套以上的销量,算是相当不坏的成绩,卡普空于是趁热打铁,在2000年就推出了续作,大幅度增加恐龙种类的同时也强化了动作部分,不过事后来看,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才导致这系列逐渐失去了特色。
2003年转到Xbox上发售的《恐龙危机3》成为系列的滑铁卢,很大原因之一就是变成纯射击游戏的作品千篇一律,单靠恐龙吸引玩家的能力有限何况恐龙还往异形的方向发展……也让这系列就此沉寂下去。虽然不少人提到恐龙有关的游戏肯定会第一时间想起这个名字,也仍然期待卡普空什么时候在新一代主机上重新推出新作,但目前看还是别抱太大期望……
《恐龙世纪》
2000年迪士尼曾投下巨资拍摄了这部以恐龙为主题的作品,在当时号称好莱坞有史以来最具视觉震撼力的制作,花费的时间,金钱,资料数据都是史无前例,也是首次在迪士尼的动画里加入真实场景结合到一起。成本高达1.28亿美元,最终全球票房3.5亿美元,在国内也曾引进上映,各种宣传可能大家还有印象。
不过这部作品评价多数普通,在迪士尼的历史上无论是票房还是地位,甚至算不上特别重要的作品,大多人看过后也多觉得画面可以,但剧情实在乏味可陈,谈不上惊艳,也导致之后不少仍然考虑拍恐龙动画的公司打消了念头。事实上论及恐龙和迪士尼之间的关系,早在1940年,迪士尼那部被称为艺术之作的《幻想曲》里面就出现过大量拟人化的恐龙,而那当中恐龙的形象则被迪士尼视为得意之作,它不仅出现在这部影片中,还被制成模型在1964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并最终被收进迪士尼乐园。
电影人对恐龙的兴趣由来已久。在电影被发明后仅仅10年即1905年,在一部名为《史前人》的影片中便出现了恐龙的动态形象。九年后,动画先驱温瑟·麦克凯的卡通片《恐龙格蒂》取得了巨大成功。1915年,具有传奇色彩的静格动画大师威利斯·奥布莱恩开始设计史前形象。他完成于1925年的默片经典之作《失落的世界》使得这一题材电影有了全新的概念,令观众大开眼界。1933年,奥布莱恩另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金刚》再次展示了一个恐龙横行的世界,金刚大战恐龙的戏份也成为经典传统之一。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其实ACG里面和恐龙有关的部分只会远在这些之上,相信大家也能补充自己最有印象的一环。对于这种生物的热爱,可以说是全世界玩家的共性,我们也期待未来还有更多作品能给大家展示它们曾在历史上活跃过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