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缺院士 缺英特尔

日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一批企业家赫然在列。

多年前,李彦宏被列入院士候选人引发争议,并引发社会舆论对企业家评院士的广泛讨论。铁流认为,对于企业家评院士应当辩证的看。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院士制度的前身是学部委员,195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布成立学部,聘选学部委员。199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

在选聘学部委员时代,选上的绝大多数是几十年如一日在某个领域长期专研的科学家,企业高管选聘院士则是近些年的事情。

从历史上看,院士设立的初衷是选拔不同领域技术的专家,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同时,院士头衔是对长期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科学家的褒奖,而非为企业家所设立,企业界人士作为候选候选人并无不可,但不一定非要是企业的老板、行政高管,完全可以由企业中长期专研技术,做出国家重大科研突破的科学家作为候选人。

虽然有不少企业家是技术出身,但这些人常年经营企业,已经脱离科研一线很多年,其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和贡献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考察的。何况企业家已经享有社会给与他们物质和名誉,院士的荣誉应留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

必须说明的是,很多企业家申报院士动机不纯。

企业家评院士目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院士的社会地位,院士给人的形象神秘且专业,与科学家大师紧密相连,受人尊敬,而且院士是副部级,衣食住行、考察访问享受副部级待遇,企业家有院士头衔,在和地方官员打交道的时候可以大幅度降低沟通成本,有利于其维系政商关系。

二是院士带来的人脉,院士的一项权力是评院士,每个学部增补,都需要现有院士投票通过,因此拉关系成了评院士的必要步骤。院士们通过当评委,结交各方大能,拓展人际关系,撬动社会资源。

三是院士可以影响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政府会定期邀请院士建言献策,院士也会公开讲课或发布观点影响政府决策,特别是涉及技术路线选择上,可以说是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生死。

做个假设,如果10多年前有多位院士联名建议补贴氢能放弃锂电,并被政府采纳。那么,比亚迪就不会有今天的江湖地位。如果企业家自己就是院士,那么就可以凭借院士的身份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指导”政府,使自家企业能在政府产业政策制定中利益最大化。

当然,铁流并不反对企业家评选院士,从国外的经验看,大学里应用学科的大牛教授们没开公司的是少数派,一些公司老总科研水平能达到科学家水平,在大学仍然保留职位,但专注于自己的企业,学校博士生答辩这些企业家都是必请的行业专家。

因此,企业家当院士并非不可,关键是本人要有过硬的学术成果,企业也必须是高科技公司,像“白酒院士”、“烟草院士”之流无法让人民群众信服。

总体而言,对于企业家当选院士,铁流认为应当少选、慎选,院士应当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很多科学家、工程师为国奉献一生,依然没评上院士,比如祝榆生老先生。

祝榆生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参谋,解放战争中负伤失去右臂,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60年获大校军衔,曾任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副主任,华东工程学院副院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兵器工业部科技委员会秘书长,担任99式主战坦克总师,荣获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工委装备研制金奖、二级解放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所主持项目获得省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培养了王泽山院士、毛明院士。祝榆生老先生为国家奉献一生,直到2014年去世依然不是院士。

企业家完全可以豁达一点,没必要和科研人员抢院士头衔。

对于评选院士,龙芯董事长胡伟武就曾经主动放弃院士申报,他说:“中国不缺院士,缺的是像英特尔这样的企业。”

在中美科技战,中国在高科技领域频频被卡脖子的时代,企业家应当专注于打造像英特尔这样的企业,而不是如何当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