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香港院士简介

中国工程院现有香港院士7名,他们是:

陈清泉院士(1997年当选,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陈清泉,1937年1月14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马吉朗市,籍贯福建漳州,电动汽车、电力驱动和智慧能源学专家,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陈清泉于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57年—1971年任教于北京矿业学院 [24-25];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进修班;1971年任职于上海先锋电机厂;1976年任香港电灯公司研究工程师;1976年—1980年任教于香港理工学院;1982年获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1994年—2000年任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主任;1996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和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2002年任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2010年12月任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陈清泉主要从事电动汽车、电力驱动、智慧能源、四网四流融合领域研究。

李焯芬院士(2003年当选,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李焯芬,1945年5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地质及水利工程专家,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珠海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教务委员会主席。

李焯芬于1968年从香港大学土木系毕业;1970年获得香港大学土木系工学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土木工程系助教,电岩石工程部核废料处理部主任、水电水利工程部、大坝安全委员会主任、水电土木建筑部主任;1994年进入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座教授、土木系系主任、副校长;2001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同年当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02年担任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2019年入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23年全职受聘三峡大学。

李焯芬长期从事水电、核电建设技术工作,包括前期勘探、可行性研究、设计论证及专题研究(例如大坝安全评估、核电站抗震设计、核废料处理等)。

辛世文院士(2003年当选,农业学部)

辛世文,1942年9月15日出生于广东湛江,农业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及农业科技研究所主任,善衡书院创院院长,荣休生物讲座教授。

1966年辛世文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学位;1970年获得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80年至1987年在美国ARCO植物细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高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及分子生物部门主任;1987年至1995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植物分子生理系工作;1996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2000年担任香港政府教育研究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中心主任;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院长 。

辛世文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1980年他成功克隆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基因及发现植物基因插入序列。

范上达(2005年当选,医药卫生学部)

范上达,1952年2月5日出生于香港,肝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外科系荣休教授,养和医院肝脏外科中心主任。

1971年范上达进入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习;1978年进入香港玛丽医院外科工作,并接受医学训练;1987年进入香港大学外科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讲座教授;1988年担任香港大学玛丽医学院肝胆胰外科部主管;1992年成为香港外科医学院院士;2001年获得香港大学颁发的卓越研究成就奖;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授予银紫荆星章;2008年担任香港大学玛丽医学院外科学系主任;201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范上达主要研究肝脏移植及各种亚洲常见肝胆胰病症,包括肝细胞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内结石及急性胆胰腺炎等。

徐扬生院士(2007年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徐扬生,男,1958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中国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1982年徐扬生获得浙江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得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后担任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赴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担任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系主任;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2013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2016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命名为“徐扬生星”;202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徐扬生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在空间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的研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国勇院士(2007年当选,医药卫生学部)

袁国勇,1956年12月30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广州,医学微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香港玛丽医院微生物学系主管、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袁国勇198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得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1982年进入基督教联合医院工作;1987年起在玛丽医院进行微生物学研究;1989年进入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工作;1998年获得香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担任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所所长;2001年担任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2005年受聘为香港大学霍英东传染病学教授,并出任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当选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1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袁国勇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新发传染病的新型病原体,他带领团队发现了人类冠状病毒HKU1、蝙蝠类似SARS冠状病毒、蝙蝠冠状病毒HKU2-24和多种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

沈祖尧院士(2011年当选,医药卫生学部)

沈祖尧(Joseph J. Y. Sung),1959年10月22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浙江宁波,胃肠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中文大学第七任校长、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南洋理工大学高级副校长(健康与生命科学)、李光前医学院院长、杰出大学教授 。

沈祖尧于1983年获得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198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教学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工作;1992年获得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生命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为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1999年出任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系主任;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积极进行抗疫工作,被《时代周刊》誉为当年的“亚洲英雄”;2008年起担任逸夫书院院长,并获委任为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2010年至2017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七任校长;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被评为香港“最佳大学校长” ;2013年获得世界杰出华人奖;2015年当选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1年出任南洋理工大学高级副校长(健康与生命科学)、李光前医学院院长,并被授予“杰出大学教授”(南大最高教职) 。

沈祖尧的研究范围包括肠胃出血、幽门螺旋菌、消化性溃疡、肝炎以及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