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简介(四)

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简介(三)》(以姓名拼音为序)。

刘玠院士(1997年当选)

刘玠,1943年11月22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安徽舒城,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工程管理及企业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刘玠于1964年从武汉钢铁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 [8] ;1967年获得北京钢铁学院冶金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1967年至1984年担任武汉钢铁公司热轧厂自控车间副主任、热轧厂厂长助理;1984年至1985年担任武钢热轧厂厂长;1985年至1994年担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第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94年至2007年担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30-31]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至2012年担任中国中信集团顾问、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刘玠长期从事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致力于冶金工厂技术改造和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领域为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流程型工业智能制造创新型应用研究;为中国热连轧及冷连轧生产线国产化开拓者,打破了西方厂商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

刘永坚院士(2017年当选)

刘永坚,1961年1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电子对抗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研究院某所研究员、复杂航空系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永坚于1982年从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工程专业毕业,进入某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1987年获得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7年担任机关某部副部长;2007年担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坚主要从事航空装备研究工作作为项目总师,主持研制的某型电子对抗直升机,是中国第一架具有XXXXXX能力的电子对抗直升机(飞机),是当时中国XXXX频段最宽、功率最大,灵敏度最高、信号处理能力最强的航空电子对抗装备。

刘泽金院士(2017年当选)

刘泽金,男,1963年10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1979年毕业于无棣县第四中学 。激光技术专家,曾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 。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央军委科技委某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激光专业;1995年至1999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1997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用光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定向能技术研究所所长;2016年,任中央军委科技委前沿科技创新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泽金长期从事强激光系统和技术研究工作。他是我国强激光工程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强激光系统和技术研究,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从演示验证研究到系统研制,全过程主持过我国某强激光系统的研究,为中国强激光工程发展做出了系统性、开拓性的贡献。

龙腾院士(2021年当选)

龙腾,男,汉族,1968年1月生,湖北黄冈人,1995年3月参加工作,199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教授,雷达信息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1989年,龙腾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并考取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任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所长;2008年,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院长;2018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 2022年5月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龙腾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与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围绕新体制雷达与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基础性、共性科学技术问题,主要开展了新体制一维高分辨成像雷达、二维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空天对地探测实时信息处理新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陆军院士(2017年当选)

陆军,1964年11月5日出生于江苏苏州,机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嘉兴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南理工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院长。

陆军于1985年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毕业 ;198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之后作为定向培养毕业生到中国电科38所工作;1991年被委派担任炮兵某重点新型目标指示雷达总设计师;1996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电科38所副所长;2001年担任空警2000总设计师;2005年至2013年担任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13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预警机领域首席科学家;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担任嘉兴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年担任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陆军主要从事预警机技术的研究。他建立了中国预警机信息系统技术体制,突破了综合效能、空地协同两项关键技术,主持完成首型国产预警机、出口预警机及空地协同系统研制,实现了中国预警机技术跨越式发展。

卢锡城院士(1999年当选)

卢锡城,男,1946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苏靖江,计算机专家,中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0年卢锡城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进入长沙工学院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至1984年在美国麻省州立大学进修计算机专业;1986年至1992年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3年至2001年担任国防科技大学系主任、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至2006年担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2005年获得湖南省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6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7年晋升中将军衔 。

卢锡城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和分布处理领域研究工作。上世纪70年代,他参加远望一号测量船中心计算机研制,两次赴太平洋参加发射测量任务。1992年,负责研制成功银河-Ⅱ巨型机高速网络软件系统;1994年,负责研制成功“银河仿真Ⅱ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了集成化仿真软件环境,提出直接映象优化技术,解决了系统前端机和仿真主机间的强实时通信问题;1997年,主持研制成功“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组织攻克了可扩展大规模并行体系结构、高速互连网络、巨型机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2000年,主持研制成功银河超级并行计算机系统,组织攻克了基于超结点的分布共享存储(CC-NUMA)体系结构、高可扩展拓扑互连结构、层次式并行编程环境等关键技术;2004年,主持研制成功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高性能核心路由器”。任2项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均评估优秀。

罗先刚院士(2019年当选)

罗先刚,男,汉族,1970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光电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四川省政协常委,民进四川省委常委,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制造专委会主任,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主席,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光学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光子学与激光工程学会会士,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3年罗先刚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博士毕业后前往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研究助理;200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入选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201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5月,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罗先刚主要研究微纳尺度、亚波长尺度下电磁行为特性规律,包括电磁波超衍射传输、局域、极化、吸收和辐射调制等,发展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结构材料和器件原理方法,研究相关设计、分析、加工和表征分析方法和技术,构建以微纳光学、人工结构材料为核心的光机电功能模块和系统,促进微纳光学技术发展,以及在轻量化成像、超分辨成像、纳米光刻、高灵敏传感、电磁探测、电磁隐身等领域应用。

罗毅院士(2021年当选)

罗毅,1960年2月出生于北京,籍贯四川资阳,半导体光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

罗毅于1983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4月—1992年3月任日本光计测技术开发株式会社中央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4月—1992年12月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讲师;1992年12月起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97年—2012年任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罗毅主要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应用技术,包括激光器、LED、光调制器、光探测器,及其在光纤通信、宽带信息感知、半导体照明等领域的应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