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二)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出生于辽宁海城,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景瑞,1934年9月1日出生于辽宁海城,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5年戴景瑞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科研助理、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至1994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主任;1995年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1998年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景瑞多年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坚持玉米种质创新,育成多个玉米自交系,亲自育成玉米杂交种十余个;在世界上首次用细胞工程技术阐明C型不育性与专化感病性的关系,解决了C型不育系对C小种敏感的难题;育成中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新品种;提出玉米杂种优势与基因沉默有关,并克隆了相关cDNA片段;构建了中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

戴景瑞四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遗传学和作物遗传育种的教学与研究第一线。他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高技术项目以及农业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下达的多项科研任务。20世纪60年代,他首先实现中国玉米双交种三系配套用于玉米种子生产。70年代,他育成"农大54号"。此后,他相继育成"P138"、"综31"等优良自交系和"农大60"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19个,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6000多万亩,增收玉米30多亿千克。

李德发,1953年12月28日出生于河北承德,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发,1953年12月28日出生于河北承德,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奶业协会会长。

1978年李德发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1982年前往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进修;1986年从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前往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畜牧系,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1996年担任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主任;2000年担任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2005年担任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 。

李德发一直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集成和人才培养工作。

张福锁,1960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凤翔,植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福锁,1960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凤翔,植物营养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副主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

张福锁于1982年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考取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1986年前往联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博士毕业后回国在北京农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1年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1994年至1997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系主任;1997年至2011年担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2年担任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挂职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一年;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名誉院长;2020年担任山西农业大学学术院长。

张福锁一直从事植物营养与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

康绍忠,1962年11月16日出生于湖南桃源,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绍忠,1962年11月16日出生于湖南桃源,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康绍忠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后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6年至1999年担任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所长;1997年至1999年担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年至2001年担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2003年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康绍忠长期从事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作物需水量与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及新技术;变化环境下干旱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与科学调控;干旱内陆区农业节水抑盐机理与灌排协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