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设计实践在德国引起共鸣

人民日报记者 徐馨

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和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可持续设计”世界巡展欧洲首站活动日前在德国柏林举行,展出来自中国10个省份的26个优秀项目及81件展品,涵盖乡村振兴、再生材料、生态共创、可持续教育等多个主题,展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下中国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展览现场,众多可持续设计改造案例吸引观众驻足观看。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仙都石宕8号石窟项目,建筑师徐甜甜与当地合作,以“最小干预”原则将废弃采石场转化为可供人们阅读、交流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四川成都西村创意产业园,由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西村·贝森大院成为网红打卡地,屋顶跑道可供居民散步、骑车、举办音乐会等活动;位于上海长宁区的“闲下来合作社”,则将闲置的地下空间改造为公共客厅,丰富社区生活……

德国伊达思建筑论坛负责人克里斯蒂表示:“缙云石宕的转化创新为德国的露天矿址和地下矿洞改造带来有益借鉴。活化利用在地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可持续设计理念在中国多地都有生动展现。”

明黄、茜红、竹绿、枣褐……在云南白族扎染技艺展区,50余种取自植物的美丽颜色吸引了许多观众,经由扎染技艺制成的日常用品也美得质朴隽永。“春天用密蒙花,夏天用马蓝,秋天用核桃皮,冬天用柿漆,我们在恢复古法技艺,也在实践绿色生产生活。”云南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翰敏说,“这一古老的技艺包含着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本次展览还向观众介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比如,艺术家与当地孩子们共创设计的云南维西塔城驻地计划,与数百名山区留守儿童合作共创公共艺术装置的“花火计划”等。

“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呼吁可持续设计从日常生活与周边社区出发。中德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非常活跃,此次邀请的项目也考虑到中德两国设计师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此次展览策展人崔峤说。

“这一展览富有启发性,许多项目并没有采用旧有的解决思路。展览涵盖社会、文化、技术等问题,鼓励人们思考未来方向,并积极参与对未来的塑造。这样的视角和实践在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中至关重要。”德国国家设计奖评审、德国品牌应用科技大学教授安斯加·埃登斯表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德国设计师拓宽创作视野,“融合东西方美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创新,这在全球化时代尤为重要”。

(人民日报柏林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9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