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蠟瓶糖」之亂:嚼蠟吞漿的食安疑慮
蜡瓶糖在中国爆红,网路平台上有大量吃播影片。 图/tiktok
【2024. 9. 18 中国】
中国「蜡瓶糖」之乱:嚼蜡吞浆的食安疑虑
「蜡瓶糖成份无明确标示,恐有安全风险。」近期台湾的社群网路上流传「蜡瓶糖」的商品讨论,发现是今年从中国大量散播相关吃播影片、又流行到了台湾。这种糖用蜡包裹糖浆,吃法是嚼外层的蜡并吃/喝里面的糖浆。但由于在中国贩卖的蜡瓶糖没有明确标示成分、没有正规包装,制作使用的蜡种类也不明、恐有致癌风险,因此包括官媒在内的许多中国媒体都相继呼吁民众不要食用。
「蜡瓶糖」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名称是Nik-L-Nip,由于经常被做成瓶子形状,因此暱称「蜡瓶」(Wax Bottles),如今在大型超市仍有贩售。约在2019、2020年左右,这股风潮也吹到亚洲——许多南韩与中国的直播主,开始吃播蜡瓶糖,进而透过抖音、YouTube等平台流行。
「蜡瓶糖」(也有称其为「蜡皮糖」)今年2024年在中国网路掀起热议,大量吃播影片介绍这款「糖」,影片内容大致是直播主面前摆着多种造型颜色的蜡瓶糖,从中一颗颗挑选来吃,咬开外层的蜡之后就混合著里面的糖浆一起咀嚼。直播主除了介绍口味之外,也提醒观众「蜡不能吞下去」,不停大声咀嚼之后就从口中将蜡取出。
吃蜡瓶糖的吃播,直播主除了介绍口味之外,也提醒观众「蜡不能吞下去」,不停大声咀嚼之后就从口中将蜡取出。 图/微博
微博等社群平台上有许多网民留言对蜡瓶糖表示好奇、想吃吃看,也有吃过的网民分享经验,有部分给予正面评价,但较多评论是认为相当难吃、口感跟吃蜡烛或是塑胶一样。中国网民纷纷表示:
「不是,蜡瓶糖这种东西究竟谁爱吃!为啥爱吃啊!!!我感觉跟蜡烛一样。」
「这辈子不会再买蜡皮糖了,没吃过这么难吃的东西。」
「嚼了过后,牙齿是像被封了一层蜡,真的,难吃,拉黑!」
除了吃蜡瓶糖之外,也有不少网民自己尝试动手做蜡瓶糖,而在中国购物网站淘宝上,除了大量卖家贩售蜡瓶糖(价格从300颗10元人民币,到1颗10元人民币不等)之外,亦有贩卖制作蜡瓶糖的模具(因为外层是蜡,所以蜡瓶糖和蜡烛一样,可以任意做成不同形状)。
大约在2024年开始,微博上有着极大量关于蜡瓶糖的讨论,至7、8月间仍然热议,爆红的程度引起中国媒体关注,8月9日时山东省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就质疑蜡瓶糖的食品安全问题,报导指出蜡瓶糖的网店月销量高达4万件,且在社群平台小红书上的美食分享帐号一旦分享吃播蜡瓶糖的影片,点赞数就能够远远超过先前其他影片,宛如流量密码。
《青岛日报》举例,原先粉丝数约60万的帐号,发布的吃播影片大致点赞数是几十人,但发出吃蜡瓶糖的影片后,点赞数高达3.9万;原先粉丝数3万多人的帐号,频繁直播吃蜡瓶糖之后,半个月内粉丝数就涨到超过10万。流量效应让更多网红趋之若鹜地拍吃蜡瓶糖的影片,抖音上的蜡瓶糖影片也是数不胜数。
不过在中国网路上贩售的蜡瓶糖,大多没有正规包装、没有标示生产商、也没有明确的成分标示(仅写着食用蜂蜡和色素)、亦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代号等,青岛大学附设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韩磊就对标示不清的蜡瓶糖表示疑虑,表示存在以工业蜡代替蜂蜡的可能性,而工业蜡中可能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即使没有吞咽,也容易在咀嚼过程中随唾液进入人体,因此呼吁中国网民不要盲目跟风食用。
在中国可以买到的蜡瓶糖,网购平台和包装上都没有明确的成分标示。 图/微博
到9月12日,中国官媒《人民日报》也注意到了蜡瓶糖热潮,直接以标题「不要买!不要吃!这款网红零食或含致癌物」的报导呼吁民众不要食用,报导内容同样直指蜡瓶糖标示不明,甚至有些号称「手工自制」的蜡瓶糖外包装仅有标注口味,没有营养标示、生产商、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重要资讯,对蜡瓶糖的安全性发出质疑。
《人民日报》的这篇报导采访了多名食品专家,专家意见均指出此类标示不清的食品不知是否合格能够食用、亟待监管,而即使蜡瓶糖的蜡没有被吞咽,但一旦放入口中,都应当成食品处理、须符合食品规范。报导亦引述有中国民众将蜡瓶糖送去实验室检测,发现成分里根本没有蜂蜡,反而还有致癌物多环芳香烃。
多环芳香烃于自然界存在于煤和焦油的沉积物,临床实验报告指出:若长期接触高浓度多环性芳香化合物的混合物,会引起皮肤癌、肺癌、胃癌及肝癌等疾病。
「蜡瓶糖」的风潮究竟从何而来?在网路上追溯,可以发现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开始流行吃蜡瓶糖的东亚国家,在最迟在2019年、2020年左右,已经有许多南韩的吃播影片在吃着这种用蜡包裹糖浆、做出多种造型、颜色鲜艳的「糖」,糖的名称则写着「蜡瓶」(Wax Bottle)。
这类影片标注Mukbang ASMR,Mukbang是韩语「吃播」的发音拼音,ASMR则是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的缩写,意思是「自发性知觉神经反应」,网路常见说法是「颅内高潮」,标注ASMR的影片会有一些特定的声音,使听见声音的观众情绪放松、感觉舒服。而很多南韩的吃播影片就将Mukbang ASMR两个词加在一起,表达用吃东西的声音使观众放松疗愈,像是吃蜡瓶糖的影片,就充满吃糖的人口中大声咀嚼蜡的声音。
沃尔玛贩售的Nik-L-Nip。 图/Walmart
有些影片则写着这种糖果名称是Nik-L-Nip——事实上,这才是这种糖果的「正式名字」。Nik-L-Nip早在20世纪初期就出现在美国,具体被发明的时间不明,经常被做成瓶子形状因此暱称「蜡瓶」,蜡瓶颜色(或者说,里面糖浆的颜色)有橘色、樱桃红、黄色、绿色、蓝色等等,口味是各式水果味道。
Nik-L-Nip的名字由来,是组合了Nik和Nip两个单字,Nik的意思是镍币(nickel),因为这种糖果最早面世时的售价就是5分美元,即一个镍币的面额。Nip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蜡瓶外型酷似常见的烈酒迷你瓶,在美国部分地区这种迷你瓶就被称为nips;另一种说法则是,吃这种糖时要先咬掉外层的蜡、喝里面的糖浆,就像是用牙齿开瓶的动作一样,因此用Nip指代这个咬(bite)的举动。
至今在美国大型连锁超市沃尔玛和购物平台Amazon仍可以买到Nik-L-Nip,沃尔玛网站页面上有Nik-L-Nip成分的详细标示,外层的蜡并没有号称是蜂蜡,而是写着精制蜡(Refined Wax),并在产品描述介绍这款糖果的吃法,以及外层的蜡可像口香糖一样咀嚼。在美国同样也有尝试吃Nik-L-Nip的影片,试吃者尝试之后表示嚼起来的感觉像是塑胶。
Nik-L-Nip在被发明后100多年,先是因吃的时候发出的咀嚼声而在南韩的吃播影片受到欢迎,几年之后又突然在中国网路爆红起来,具体是谁最先开始在中国网路上介绍这款糖果、谁开始制作蜡瓶糖在中国销售已经不可考,不过在中国各处贩卖的蜡瓶糖,由于其成分标示不明,尤其是外层的蜡究竟是否真的是蜂蜡、或者其实是不可食用的工业蜡,这一点屡遭质疑,在食品安全的考量上,恐怕仍得打上大大的问号。
在蜡瓶糖出现于台湾网购平台之后,由于也无明确的成分标示,台湾卫福部次长林静仪9月17日表示已请食药署进行了解,并指出如果蜡瓶糖未经审查核准就输入贩卖,便涉嫌违法,视违规情节可依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贸易许可办法处理。而蜡瓶糖的卖家如果未经标准进口审查程序,便违反了食安法,民众可向卫生局检举。
在美国同样也有尝试吃Nik-L-Nip的影片,试吃者尝试之后表示嚼起来的感觉像是塑胶。 图/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