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王小波80年代信函拍賣 透露遁入空門想法
写作风格独树一格的著名中国作家王小波生前一封信函今天开拍,据拍品讯息,这封信写于王小波1984年赴美留学以前,因与妻子分居两地之苦而出现遁入空门的想法。
1997年4月,时年45岁的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
综合香港星岛日报网和中国网上消息,这封信札起拍价人民币3万元(约合新台币13万元),写于1984年2月7日,对象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王小波在信中表达了想出家的希望,原因是「山妻去美留学,分居甚苦。近来忽然大彻大悟,感觉儿女情长,过眼皆空。把一切都撇个干净,遁入空门,岂不痛快」。
信中左下角有张范中(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人员)的批注说,「此信所述意欲出家的原因,实属荒唐,拟不予理睬」。
写下这封信大约6个月之后,王小波于1984年8月赴美,与后来成为社会学家的妻子李银河相聚。
1952年出生的王小波曾先后当过知青、工人和大学生,赴美求学返国后在母校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之后成为自由撰稿人。他于1995年以小说「黄金时代」成名,其中描写了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城市青年在艰苦农村环境中性启蒙的经历。作品刻画了在极端贫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人性的挣扎和扭曲,反映了年轻人如何以自己独特方式对那个时代进行反叛。
王小波后来又推出「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等作品。创作后期以诙谐和体现强烈自由精神的杂文受到注意,笔锋特有的黑色幽默在中国作家中独树一格。
王小波生前二度获得台湾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在华人文学界获得普遍称誉,但却在中国文坛受到冷遇,甚至出版作品都很困难。
作家艾晓明曾在「纪念早逝的自由作家王小波」一文提到王小波「那种让人摸不清寓意的反讽风格,使出版社有权力的人拿不准,结果是新作出版无着」。
王小波在创作旺盛期的1997年突然去世,离世后作品受到广泛注意,影响力不减反增。
已逝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曾评析,无论是杂文的玩笑和反讽,或浪漫激情和特立独行,王小波字里行间都贯穿着中国人最缺乏的东西,「就是一个人对自由的追求,特别是立足于个体的对自由价值和自由写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