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台湾青年的两岸心

(图/本报系资料照)

马习二会匆匆已过1个月,和平情怀「残香渐散」,两岸对话交流即使诉求和平,仍难逃抹红与搏斗,犹然不断要面对舆论及蓝绿阵营的「冰火包夹」。

倒是台湾年轻人社群与论坛大量热议的是:马习会上「习大大的表情眼神和新闻里很不一样,是见老友无误」;傅崐萁参观北京小米「SU7机器人生产线好酷呀真羡慕,应该换我去才对」。不得不说,两岸重大政治事件的台青解读,有时确实令人莞尔且深思,台湾年轻族群究竟如何看待两岸?已被课纲去中国化的台青世代是否还存有「两岸心」?

台湾哪些领域、阶层、群体的年轻人对「当今大陆、两岸未来」怀有何等的好奇与畏惧、向往或排斥?长久以来,完全没有任何深入细腻的「去政治化、文化拆解」的社会调查与学术研究。网红钟明轩前阵子一趟北京上海自由行,引发巨大炎上争议。钟明轩无畏坚持反问:「凭什么我不能对大陆有自己的看法?」这确实是当今台青「两岸心」的最新诠释。

这次总统大选最深远的政治意义即在「6成民众反对民进党执政、5成年轻人投给柯文哲、超过7成的年轻世代讨厌蓝绿」。北京据此确认到,这个「原本放弃,但如今值得掌握」的重建台湾青年两岸心的特殊时机来临。

环顾两岸除了几十年老掉牙的「搞参访、办交流」,符合台湾年轻世代的两岸全新交流模式,也必须再进化。

第一,两岸科技文化与生活应用融合,才是台湾青年的「兴趣首选」。两岸信息交流频繁,多数台青对政治争议毫无关心,若能降低「统战」宣传意图,台湾青年会有更多意愿参与、发表、融入两岸多元的话题与机会。

第二,应扩大导引台青交流渠道,分流至「北上广深、福建闽台、粤港澳大湾区」两岸四地不同地域属性。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传统参访交流的主要城市,然而「福建闽台」则应可专注发展台湾「基层、本土」青年族群,有人抗拒「大国强势压力」,却可在福建的宗亲血脉、信仰民俗、饮食生活、地理气候,尤其「初探大陆观光」成为最柔和、无门槛的选择。

第三,更多元化的两岸四地青年论坛值得广泛开展,扩大至科创青创、艺术文化、动漫游戏、青农有机、永续减碳、民俗探源、原住民等专业领域与群体。

第四,开发「台湾青年赴陆自由行」的文旅服务窗口,鼓励对大陆社会与中华文化的自由探索,特别是「改监视为保护」。

第五,透过娱乐影视、自媒体等信息文化平台,描绘更多两岸和平、青年交流的融合愿景。

两岸之间,不能仅有国民党主导的政党交流,亦不能只因循着数十年不变的台商经贸渠道,两岸政治较劲的记者会批评喊话始终令人不耐,老人们「率领着一帮青年交流」最终也都是听着老人们关怀唠叨。两岸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务实建构、政策滋养、信任放手」,充分给予平台、给予资源,好好聆听台湾年轻族群究竟想如何重建,一颗属于他们今后以和平交流为初衷愿景的「两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