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两岸》台湾青年眼中的新大陆

多年后再次踏上大陆,一下飞机听到当地人接地气的方言顿感熟悉兴奋。近几年陆综爆红,也借由影视传输贴近大陆的语言、饮食、流行等文化。(图/本报系资料照)

新大陆的崛起

文化构筑了我们认知的世界,经济位阶与地区发展亦影响文化流向。早期台湾堪称亚洲四小龙,经济与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使我们成为值得骄傲的榜样。在两岸年轻人成长的轨迹中,九零年代台湾演艺圈向世界各国输出许多好歌好剧,让台湾明星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炸子鸡。

千禧年更被称为「神仙打架的世代」,此时期人才辈出,一票歌手和综艺节目都在两岸三地创下超高影响力,并建构了共同回忆。有赖于千禧年间的文化输出,温柔婉约的台湾腔,深刻烙印在大陆同胞的脑海中。

随着大陆经济崛起,《步步惊心》、《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多部古装剧在台热播,群众视线逐渐转移到内地。因为有雄厚资本的支撑,更多高品质作品横空出世,台湾艺人们也纷纷转战大陆市场,潮流的跷跷板渐渐倾向大陆。

举例来说,在两岸青年文化月开幕晚会上演唱主题曲《青春的海》的歌手董又霖就是台湾人,他与合唱的大陆歌手段奥娟分别来自笔者所关注的大陆综艺选秀《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如今两人在别具两岸交流意义的舞台上合唱,让副歌中「同心的圆,同行的节拍,同一片天空,那一轮明月,照亮我们青春的海」之歌词更加生动。两岸同心同行,相隔海峡却共享彼此的文化和记忆。

同根同源从食起

将近十年后再次踏上大陆,感受到饮食文化连结起同根同源的亲切。从苏州美食作为本趟旅程迄点,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许多著名古镇外,美食更是如数家珍,宛如来到《食神》、《饮食男女》、《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现场。经过东关街上被热气腾腾的蒸笼吸引,花了五元人民币品尝桂花米糕,黏糯不沾牙的米糕带着桂花香气,内层夹杂芝麻粒与桂花碎,看似朴实无华的小点心却蕴藏着十足的功底。

苏州的另外一个记忆点是「小龙虾」。近几年这种食品频繁在大陆综艺与美食博主频道上出现,每次看到都令人垂涎三尺,这次终于能亲自尝试小龙虾的魅力。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三天下来每餐的盘子上都留有小龙虾的足迹,从最初的稚嫩到训练有素的剥虾技巧,展现了我们台湾青年的聪慧灵巧。某晚与大陆官员聊天时谈到终于吃到梦寐以求的小龙虾,对方介绍小龙虾起源自江苏省盱眙县,属于一种强势生物,生长迅速,在人们开发食用这道料理后,才开始人工养殖。

另外,虽然号称包子女神的我在台湾已尝遍各式包子,但扬州五丁包仍堪称一绝,可谓我这二十五年人生中排名前三美味的包子。起初是在下榻饭店的早餐上品了三丁包后惊为天人,隔天又在扬州早茶中来了个五丁包,前者三丁系指笋丁、猪肉丁、鸡丁;五丁则增加了海参、虾仁。包子外皮韧性弹牙,内馅层次交叠,鸡猪肉交合肥而不腻的香气,与海鲜的鲜衬托笋子的甜,刺激味蕾的满足。然而糯米烧卖打破对烧卖的既定印象,我惊讶内馅竟是甜糯米而不是猪肉时却被当地人反问「烧卖不都包米的吗?包肉的是包子!」。当下体悟到了平凡生活中有趣的文化差异。从尝试、体验、了解到爱上,相信在饮食文化的多元交流可以更深化两岸认同。

两岸同胞心交流

以前台剧中可爱的台湾口音温柔了大陆同胞的心,现在随着陆剧的反向袭卷,字正腔圆的大陆口音正萦绕于我们的生活中。在彼此文化交融影响下,唤起两岸青年更多共通的交流话题。多年后再次踏上大陆,一下飞机听到当地人接地气的方言顿感熟悉兴奋。近几年陆综爆红,也借由影视传输贴近大陆的语言、饮食、流行等文化。

来自苏州大学的志愿者小彭同学来接机,从追剧话题开始,彼此有了些共通经验,也在不经意中发现彼此文化异同之处。例如当我们讨论打车时,因为没有当地手机号所以无法叫车,问了是否有通用的Uber,志愿者却一脸狐疑,后来才得知大陆没有使用Uber的习惯。

在这几天的交流下,我们更认识彼此。有次,幽默逗趣的游览车司机开玩笑地说:「我们可没有吃不起茶叶蛋」,顿时笑闹成一片。虽然只是一段玩笑,但这让我反思,台湾网友嘲笑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大陆网友嘲笑台湾人是「井底之蛙」,这些流于网路的负面言论分歧彼此,然而现实中却能拿来幽默调侃,让我今后对于网路上的谩骂也更能放宽心境处之。

潜力新大陆

在一次的餐叙上,大家依序介绍所来自的学校或工作单位,当我说到我是社工时,陆方官员愣了一下,我想对方可能是不太了解社工与志工的差别,便补充道:「这是一项职业」。然而对方竟反问:「那薪水是生活补贴吗?」。由此可知社会工作在大陆并非众人皆知,甚至政府官员亦对此不了解。我们学校有不少的博班学长姐来自大陆,大多在内地从事社会工作或社会学专业且已有当讲师经历,再来台湾进修相关学位,大陆在社会工作的高等教育亦在近几年快速扩张。

越是不了解,越有发展机会。席间感受到大陆充满年轻人投入与发展的机会,惠台政策激励下,在学习、就业、创业与生活提供相应的措施。在苏州的文化月活动中,感受陆方满满的诚意,且相遇的每一个人都充满善意。大陆在各方快速发展,有着许多机会,期待两岸朝向共好的方向前行,前瞻思考正是我们当前要面对且发生的现实。

后记

作为外省三代,祖籍是山东临沂,从小听着爷爷浓浓乡音讲述人生故事,长大后体会爷爷的思乡之情,如今带着这些回忆再次踏上国土,回家的感觉很好。

离开苏州的最后一晚参与文汇市集,一首《小苹果》让大家不分你我劲歌热舞的沉浸于欢快的气氛之中。我们同根同源,期待未来两岸走向和平。在这次的交流体验后,原来诉及两岸议题不再只有政治,更是充满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作为一名台湾青年,我期待借由分享这些大陆经验,可以见证两岸和平的可能性,更期许自己能为两岸同胞做出贡献。

(李怡蓁 / 嘉义县社会局社工师、东海大学社工研究所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