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拜登对台政策立场不变但会有三不同(信强)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图/美联社)

日美峰会于4月举行,在峰会之前两国还举办了「2+2」对话。在日美峰会落幕之后,各界出现了系列关于台海问题的讨论,主要是聚焦于美日双方在台海问题上的表态和动作。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邀请六位专家就「日美峰会与台海地区形势」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中国评论》月刊7月号以《日美峰会与台海地区形势》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本文为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信强教授在论坛上的发言。

美国的对外政策调整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国内因素的制约,因此其重大的政策调整一般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到位。美国对华政策下一步的发展,一是要考察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二是要看中美两国未来互动的走向,这是一个「双轮驱动」式的政策塑造和形成过程。如果只关注中美关系层面,而对美国国内政治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就很可能会造成误判。

拜登上台后,同川普相比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回归。一是,美国外交决策专业性的回归。川普时期美国政策制定整体而言是非常混乱无序的,川普自己作为一个掌舵人,对很多重大外交问题缺乏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其外交团队和国安团队的专业性也严重不足。反观拜登执政之后,其任命的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和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主管坎贝尔对美国外交和国安议题的了解均十分到位。

第二是,对美国国家利益理性判断的回归。在川普时期,他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判断是极度狭隘的,甚至可以说是偏执和极端。川普虽主张「美国利益优先」,但他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美国利益」,更不要说哪些「美国利益」应该优先。川普最后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在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也根本没有做到所谓的「美国优先」。而拜登上台以后,他对美国国家利益的理解远比川普要深刻、广泛、全面和准确得多。

第三是,美国传统外交战略思维和原则理念的回归。比如,强调盟国协调和发挥盟友的作用,重视多边机制,以人权问题和意识形态对抗为外交政策抓手等,这些理念和手法都再度得到重视和运用。例如与川普相比,拜登政府热衷于将中美的竞争描述为「民主对威权」的制度性竞争关系,鼓吹自由、民主、人权是美国的核心价值优势,并强调通过所谓「民主价值」与其盟友和伙伴应对来自「威权政体的挑战。为此拜登在上台后积极地在意识形态领域拉帮结派,频频联合盟友对中国进行攻击。

在对台政策乃至大的对华政策方面,拜登同川普的战略总体上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对台问题上,力挺台湾对抗大陆可谓是美国两党之间以及府会之间的共识。但是拜登政府的对台政策同川普政府相较,有可能会有以下「三个区别」,一是,川普纯粹把台湾作为刺激、挑衅和打压中国大陆的工具,对台政策完全服务于对华战略,也很少顾及台湾的利益是否会因美国的挑衅政策而受损;而拜登则会回归美国传统的政策轨道,亦即把对台政策和对大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至少从美国角度而言)予以「分开处理」的政策思路,并在决策时考虑台湾当局可能会因此而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二是,川普对台湾问题的危险性和敏感性其实是认识不足的,因为他本身没有这方面必要的知识积累,更没有这方面的外交经验,这就意味着川普明显缺乏「红线意识」。相比川普,拜登在外交领域更加娴熟老练,尤其在对台问题上,更是不折不扣的老手。拜登政府对台湾问题所蕴含的巨大风险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充分,「红线意识」也相对会更强一些。

三是,川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和极端性,只关注于服务其自身的政治私利,这也直接导致川普执政时期,中美关系跌入了历史低谷,主要表现为「三无」:即无战略互信、无高层政治互动、无实质性合作;而拜登上台后中美合作已然逐渐有所恢复,而且拜登未来很多内外政策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中国的配合与支持,因此拜登会更多地顾及中美关系的大局,而不敢在台湾问题上肆意妄为地发起挑衅。

短期而言,拜登政府对台政策的重点是管控危机,防止因意外事件爆发两岸军事冲突,把美国拖下水。而其中期目标则会是要在降低两岸紧张关系的同时,力求两岸恢复对话,尤其是施压大陆与台湾当局进行接触和会谈。长期而言则是要力求把台湾更有效地整合进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打压和围堵中国大陆的体系中。(作者为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原刊于中评社刊发、中评智库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