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核电 实现减碳
(图/美联社)
俗话说得好,「谈钱伤感情」,何况是全世界的国家聚在一起讨论要怎么花钱。所以,不需讶异今年COP29气候峰会的争执和拉锯。毕竟,这次核心议题就是「气候金融」:为了达成气候目标,全世界需要花的天文数字是该由谁埋单?
我一到亚赛拜然的首都巴库便全心观察谈判现场。这是我第一次以观察员身分参加COP,很快看出最核心的纠结就是未开发国家和已开发国家之间的矛盾。
对于像甘比亚这些未开发国家,空气里既有的二氧化碳都是已开发国家闯的祸。为公平起见,气候改革需要的费用当然得由已开发国家出,而且是要真金实银的公家花费,而不是借一堆钱给未开发国家。
至于像欧美已开发国家的代表便有点虚心地指出他们已做了很多。比如,在2009哥本哈根COP15提出的每年1千亿美元气候金融捐他们做到了;虽说达标时间迟到,有些款项也是既有计划被贴了绿标签充数,但终究还是做到了不是吗?
问题是不管怎样达到,大家都同意1年1千亿美金是远不够让全球气候维持在1.5度C或以下的升温。那需要多少呢?大家假设的是1.3兆美元的「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比1千亿暴增13倍。可惜,这次峰会里务实派占少数,最终以让大家都不高兴的折衷方案落幕:NCQG被删到3千亿美金。这是像印度所说的「精心操控的骗局」,还是终究是个进展?
台湾虽未被正式邀请参与COP会议,但环境部长彭启明透过各国媒体发声,强调「我们想证明零排放是可能的」。但若台湾真想让世界看到决心,实际的减碳行动比口号更有说服力。
目前,我们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但每多关一座核电厂,这些努力就会被碳排放抹平,甚至倒退。在巴库的核能议题侧会中,我有幸与美国能源部的Michael Goff博士交流。他提到,美国核电厂正考虑延寿至100年,因为安全性已被证实可行。台湾的核电厂与美国同型,却仅使用了40年便被闲置。这些反应炉甚至还不到「中年」,我们却放弃它们的潜力。
台湾虽未参与COP谈判桌,但我们仍是世界的一部分。面对气候危机,我们不需要口头承诺零碳排,而是应专注实际减少碳排的行动。当务之急,是重新启用闲置的核电厂。这不仅是向世界展现我们的责任感,更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承诺。(作者为洁净能源推广协会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