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除役 不利减碳供电

(图/本报系资料照)

位于屏东恒春的核三厂1号机,因执照届期,历经40年运转后于27日午夜停机,正式进入除役阶段。政府执意非核的后座力不小,仅就核三1号机停转来看,立即反映出来的影响有三项,一是发电成本上升,二是排碳量增加,三是进一步加大供电不足的压力。

首先,核三1号机1年可发75亿度的无碳基载电力,每度电的发电成本仅1.13元(今年6月),相较同期台电每度3.12元的平均发购电成本,足足便宜2元。该机组持续运转的话,每年可帮台电赚进150亿元。取代的基载电力若从民营火力电厂购入,每度成本为3.47元,每年额外增加的支出将超过26亿元。

经济部长郭智辉已表示,台电营运必须自负盈亏,政府往后不再拨补经费。但现行「弃核就火」的能源政策,却是将台电财务持续推向难以弥补的亏损大坑。国营事业出现严重损益失衡时,不是简单地赔钱了事即可,最终仍必须由全民承担;如果国库税收不再挹注,台电便只剩调整电价一途。残酷的现实是,不论是税收拨补或电价调涨,倒楣的始终都是辛苦的纳税人。

其次,政府早已宣示,为协助遏止全球性的「气候紧急」,努力达成2050净零碳排已是国家目标。赖总统更于上月成立「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除自任召集人,并邀请支持续用核电的童子贤、李远哲、简又新分别担任副召集人及顾问,显见赖政府确实意识到无碳电力的重要性。然而,如同核一、二厂机组停转后的结果,核三机组除役后的电力缺口,同样只能依赖火力发电填补,进一步提升总排碳量之余,更重重打脸净零碳排的国家目标。

第三,在日前公布的《112年度全国电力资源供需报告》,经济部强调未来5年的「年度」夜间备用容量率均可维持在8%以上;没想到,近1个月便已出现3次以上低于该数值的「即时」夜间备转容量率,最低仅5%不到。眼前现实是,夜间供电不断吃紧几已成今夏常态,装置容量95.1万瓩的核三1号机一旦停转,夜间备转容量率将立即减少3%,停电风险随之大增。

面对供电吃紧,台电解方相当有限,在新机组商转不及的情况下,仅剩鼓励产业与民间减少尖峰时段用电的「需量反应」措施可采行。台电先前提出「智慧节电」方案即是一例,规画2万户参与,透过远端控制冷气开关,一般用户每天少用4度电,可获总计40元的奖励金。据此估算,每年节电量近3000万度,仅为年总发电量的万分之一,但每年的额外支出却将近3亿元。新措施的节电效益不彰,徒增台电营运成本。

核三除役不利于未来的减碳与供电稳定,更遑论台电的亏损抑减,如此矛盾至极的能源政策,赖政府还要继续吗?(作者为国立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