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煤电核电除役不拆除 台湾又创恶例(陈立诚)

台中电厂燃煤转燃气机组,除役后不拆除转备用。提前除役及除役后不拆除都引发舆论争议。(报系资料照)

日前环保部通过台中电厂第二期燃气机组计划(3到6号机)环评案时有一重要宣布:台中电厂现有5到10号燃煤机组将于2035年提前除役,但除役后不拆除转备用。提前除役及除役后不拆除都是重大决定,都很值得进一步讨论。

首先回顾这6部燃煤机组原先预期之除役时间。台中电厂现有5到7号3部燃煤机组于1996年同年完工商转。8、9、10三部机组分别于1997,2005与2006完工商转。台电燃煤机组都是规划商转40年后除役,所以5到7号机组原来预定于2036年除役,8号机于2037年除役。9、10两部机于2045年及2046年除役。换句话说,5到7号机提前1年除役,8号机提前两年除役,9、10两部机更大幅提前10年及11年除役。

燃煤机组提前除役的原因也很简单,为了降低碳排。但燃煤机组提前除役,只好提前兴建燃气机组补上缺口,必将增加资本支出,导致电价上涨。好像一部轿车原本可用10年,现在用7年就被迫换新,当然造成车主购买新车的经济压力。

9、10两部机当初建厂成本约400亿元,原本折旧年限40年,现在缩短为30年,加速折旧造成的损失少说100亿元。煤电的碳排并不算在台电头上而是由用户以间接排放支付碳费,这6部机组提前除役对台电本身并没有太大好处,折旧年限缩短增加的电费最终还是全民负担。

要达到2050年净零排放,每年全球减碳成本是天文数字。国际能源总署IEA曾估算,最大的成本并非新增绿能投资而是为了减碳将价值20兆美元的全球石化能源基础设施提前除役的成本。台湾以前并无将能源基础设施提前除役的先例。现在台电牛刀小试,刚一出手,大家就知道厉害了。

电厂除役后不拆除转备用令人更为诧异。因各种原因,全球电力机组提前除役不乏先例,但除役而不拆除则是绝无仅有。

因为缺电,去年大林5号机及兴达1号机(均为50万瓩),在除役后不拆除改为紧急备用机组,但不计入每天备转容量。每日不论什么供电灯号,台电口袋都偷藏了100万瓩紧急备用机组,难怪老神在在。

但台中6部机组除役后不拆除并不只为了应付缺电而是另有深意,考虑的是国安问题。2025年后台湾成为非核家园,2035年后更进一步提前将台中燃煤机组全部除役,供电完全依赖靠天吃饭的绿电及燃料储量最多只能使用2周的燃气发电,号称全球供电最危险的国家应不为过。

近两年共军围台军演是步步进逼,包围圈越缩越小,有人称之为蟒蛇战法,目的之一即为阻断台湾液化天然气进口造成断电,逼台湾不战而降。赖政府深感此为重大国安问题,故在日前决定核二、三厂除役不拆厂后,现又提出台中6部机组也同样除役不拆厂。因燃煤储量约为两个月,核能更换一次燃料更能运转一年半之久。保留燃煤机组与核能机组的主要原因在于破解共军之蟒蛇战法。

电厂除役而不拆除,赖政府又创世界先例,并且同时适用于燃煤与核能机组,令人「佩服」民进党政府的「勇气」。为何全球其他国家均无此例?电厂硬体固然重要,但如何维持运转维护团队更为重要。不拆电厂是为了国安,所以维持团队不是一年半载而是要从长计议。共军很可能十年二十年都不攻台,即使电厂硬体状况良好,运维团体也要在如此长的时间无所事事在电厂孵豆芽吗?

现有团队维持一两年或有可能,但台电员工老化严重,现有人员退休后,如何招募训练新血?有年轻人愿意虚度光阴,将青春埋葬于一个已除役的电厂吗?不论在电厂「工作」多久,新进人员「工作经验」将是一片空白。一旦政府改变政策将机组拆除,年轻人履历一片空白,何能另谋工作?

全球没有国家有长期电厂除役不拆之先例,不是没有原因而是实务上不可行。以上仅以人员新陈代谢为例,其他各种考量千头万绪。以核能电厂而言,除役机组已无新燃料棒,留下机组如何发电?除役机组新购燃料棒是否合于预算编列法令?

赖政府提出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无脑政策其实也是自作自受。既然知道核电与煤电对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为何仍要坚持非核家园政策,现在两上加斤又规划燃煤机组提早除役?拿石头砸自己脚一次不够还要砸两次?奉劝政府改变错误能源政策,回归正途,不要一再闹笑话。

(作者为台湾能源部落格版主、前吉兴工程顾问公司董事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