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峰會「未來志向」宣言下是否仍貌合神離?

中日韩领袖27日在首尔举行睽违4年来首场三边峰会。图为三国领袖27日出席峰会场边商业会谈,左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南韩总统尹锡悦、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欧新社

时隔数年,中日韩三国的政府领导人,于27日在首尔召开峰会。中国总理李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韩国总理尹锡悦,在历经70多分钟的会谈后,确定三国在人才、经济交流上以「未来志向」加强合作。在安全保障上,三国强调遵守「以法律支配」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并将共同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

本次峰会当中,三国也重新确认未来峰会将再度「定期举办」。该峰会2008年首次举办,其后,中日两国之间争议的钓鱼台问题引发中国反日潮、以及韩国部署萨德飞弹系统等导致中方反制,让峰会一度停办数年。

直到2019年,时任中国前总理李克强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及韩国总统文在寅才又重新于成都聚集一堂。而时至今日相隔四年半,虽然三国领导人再次相会,仍不免能看出当中有其貌合神离之处。

首先是在联合声明中,三国同意加速FTA(自由贸易协定)的讨论、并同意强化供应链。然而在新冠疫情爆发与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以来,美中关系持续恶化,在目前以经济安保为前提,形成「日美韩台」与「中俄北韩」的态势下,FTA交涉将会出现难度。

《朝日新闻》报导中称,日韩在近几年的半导体输出上配合拜登政府缩紧对中国的出口,但大部分市场仍是很依赖中国。这次的交涉只是三国在面临经济成长课题中少数可以达成共识的一次,但中日韩的外交动向仍是「同床异梦」,在外交走钢索的状态下随时有可能又失坠。

《日本经济新闻》则表示,三国从FTA来切入,确实是实质上修复彼此关系。只是在更深入的安保或是经济安保方面,尤其是台湾与北韩的局势问题都是各自深水区。中国国内经济疲乏、日韩则是面临人口减少与人力不足,某种程度上只是暂时需要对方帮助。

根据日媒报导,中方大力呼吁日韩要重回中国投资。但是现实上,中国在日本排放福岛第一核电厂处理水后,持续限制水产品,此外在日本的EEZ(专属经济区)设置浮标等,都让岸田重复对李强声明立场,希望予以撤除。

《读卖新闻》就在社论中指出,假若中国对日本的这两项限制没有撤离,那李强大力呼吁的回中国投资等事务,两国接下来都很难进一步合作。另外还有中国籍的日本大学教授失踪、日本企业干部遭间谍罪逮捕等,都是要先解决的问题。

此外就是东亚仍然未减缓的军事风险。在峰会召开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3日、24日两天间实施对台湾的「围台军演」。先前俄罗斯总统普丁16日访问北京时,中俄两国也强调将强化军事合作,而北韩则是在28日午夜前声称发射「卫星」,虽然发射以失败告终,但仍是引起东亚局势紧张。

对于中国的「围台军演」,包括日本五大全国性媒体也纷纷在演习结束后以社论谴责。《产经新闻》称「军事演习只是公然以压力实施粗暴行径」、《每日新闻》则称「威吓只会损害海峡的和平与安定,台湾人对于片面以力量改变现状的警戒心只会更提高一层」。

不仅如此,日本防卫省并于27日宣布,中国军用侦察攻击无人机「WL10」进入冲绳以西东海的日本防空识别区。当下航空自卫队战斗机紧急起飞予以回应,这是首架被确认侵犯的该机种飞机,也是自卫队确认的第五架中国军用无人机。自卫队研判上面未装载武器,应是用于侦查目的。

除此之外,钓鱼台(日称尖阁诸岛)周遭海域,也连续158天有中国海警的船只现身,创下有记录以来最长时间。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在27日的记者会上宣布此事时,坦承事态「相当严重」,但称会秉持最冷静姿态与中国应对。但显然在军事对峙上,中日两国的交锋只有更激化。

最后,则是中国希望再借由与日韩合作,提醒美国不要「拉帮结派」之意甚为明显。中国总理李强在会后记者会上,屡屡提及「中日韩合作要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进一步体现近邻友好,加强战略沟通,深化政治互信,做好中日韩下一步合作」。

其中,李强多次提及「反对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反对保护主义以及脱钩和切断供应链」。《每日新闻》则称这一连串的发言与其说是对日韩,更像是间接传达给最大对手美国。但该报也称这场峰会同时是给了面临内忧外患的中国,一次很务实「要求帮忙」的机会。

《产经新闻》则称,无论局势如何变化,目前日韩对中国的态势已经是「意图鲜明」。过去因为中韩都善用「历史牌」,但这次日韩放下历史争议后,日韩对抗中国的色彩加剧。外务省官员则对该报称「与讨论三国领袖定期会面相比,当务之急是任何两国都不要突然关系恶化」。

《日本经济新闻》总结称,台湾诞生新总统之际,日韩一同跟中国说「该说的话」是相当必要的。并呼吁未来岸田文雄也必须在国际场合持续跟习近平加深对话。下一届的三国峰会将转到日本举办,届时日本首相能否创造良好沟通环境,有待相当努力。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 本文章由德国之声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