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突破6吋晶体 创全国学研单位之先
国立中山大学晶体研究中心创全国学研单位之先,成功生长6吋导电型(n-type)4H碳化矽单晶。左起研究生张晨旸、郑永旺及博士后研究员李居安。(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矽」(SiC)晶体是发展电动车、6G通讯、国防、航太、绿能的关键战略物资。国立中山大学晶体研究中心创全国学研单位之先,成功生长6吋导电型(n-type)4H碳化矽单晶,稳定性高、成本低,制成100%MIT,有助台湾产业升级、强化全球竞争力。
台湾半导体产业独步全球,居全球之冠,但在推进高功率元件、电动车及低轨卫星等先进应用的过程,却缺乏成熟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矽的晶体生长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碳化矽在高电压和高功率的表现优异,且散热性佳,但制作困难,晶体生长的技术门槛高,需大量时间及经验,台湾目前投入生产的企业发表的生长速度约在150-200um/hr之间,晶体稳定性与良率有待提升。
国立中山大学晶体研究中心创全国学研单位之先,成功生长6吋导电型(n-type)4H碳化矽单晶。(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中山大学材料与光电科学学系教授兼国际长周明奇指出,晶体研究中心已成功长出6吋导电型N-type 4H碳化矽SiC单晶,中心厚度为19mm,边缘约为14mm,生长速度达到370um/hr,晶体生长速度更快且具重复性,国内尚无其他研究单位或大学能做得到,标示着第三类半导体碳化矽向前推进的进程。
周明奇表示,包括生长晶体的长晶炉、存放材料的容器坩埚、热场设计、生长参数及晶体缺陷检验等,所有关键技术与设备设计、组装全部MIT,不倚赖国外厂商,上下游一条龙自主培养合作厂商生态链,从学术研发链结到产业制造,更能撙节研发生产成本。
去年研究团队导入6吋导电型(n-type)4H碳化矽长晶炉,已成功生长出6吋单晶。周明奇强调,为了从实验室迈向工业化,团队不断调整生长参数、检验晶体品质,今年2月,确认生长的6吋导电型4H碳化矽SiC单晶生长速度更快、稳定性佳且具重复性,确保未来技转厂商的市场竞争力与获利优势。
周明奇说,中山大学团队已取得碳化矽晶体生长关键突破,将进一步透过技转,为台厂补足半导体产业链最尖端的战略know-how,第一阶段将会技转至长期产学合作的企业,善用研发成果助攻产业升级。
目前4 吋、6 吋矽晶圆为市场主流尺寸,并逐渐朝向8吋转进。展望未来,周明奇指出,团队已投入8吋导电型(n-type)4H碳化矽生长设备研发设计,今年将持续推进碳化矽晶体生长核心技术,也正打造高真空环境,研发生长半绝缘碳化矽(Semi-insulating Silicon Carbide; SI.-SiC),持续为我国取得材料、制程、设备三大关键环节的自主能力。他强调,每个材料的独特性质需经多年验证,新材料欲取代或现有材料要退场,须考量多重因素,例如材料的工作环境及稳定性等。「日前媒体提到Tesla将删减碳化矽晶片的用量,原文是说耐高温的部分仍用碳化矽,而低温的部分用矽,两者分开封装。碳化矽仍是必要材料,因此电动车的须求与充电桩仍是非常巨大。」
自2004年以来,中山大学晶体研究中心积极研发晶体生长设备及相关技术,持续携手医疗、半导体、光学、雷射等产业,累积十多年高温晶体研发经验,并获得国科会及教育部高教深耕计划的经费挹注下,不断创新突破生长碳化矽晶体的核心技术,透过摄氏2300度以上的超高温生长出碳化矽晶体,是目前国内学研单位中唯一具备生长大尺寸吋SiC晶体的研究中心。此外,晶体中心也在立陶宛与拉脱维亚成立两个海外研究中心,利用晶体中心所生长的雷射晶体,与立陶宛研究单位及企业共同开发高功率薄片雷射(Thin Disc Laser TDL)系统,目前也有优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