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疫情再起 疫苗伤害须有真相

中国时报社论

新冠肺炎疫情再起,根据疾管署统计,上周新增623例本土新冠重症个案、38例死亡个案。近4周的新冠感染以JN.1变异株为主,本土、境外个案皆占6成,而KP.2、KP.3有缓步上升趋势,在本土个案的占比已逾2成。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重大伤亡让人心有余悸,如今疫情卷土重来,政府不能轻忽。

救济审议 荒腔走板

然而,面对过去的疫情,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解。当时各家疫苗都是在短期内紧急授权上市,对于其不良反应及延续的后遗症,国际间已开始重视,但我国政府对此却相当冷漠,不只很少受害者能得到救济,连后续的研究也付之阙如,祸福由人民自行承担,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有的态度。

举个例子,1名40多岁女子接种莫德纳疫苗后,严重落发到全秃,但只核予3万元的救济金,根本无法弥补身心受创、社交乃至工作的损失。另一名少女施打BNT疫苗后胸痛就医,救济金也只是区区1万元。一般而言,疫苗不良事件的救济金额落在5000到3万元之间,对受害者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更糟的是,能被认定为疫苗不良事件的只占很少数。例如2023年8月卫福部预防接种受害救济审议小组开会,审议的150案中,只有23案核予救济。

民间传出多起接种疫苗后出现各种病症的案例,从死亡、爆发免疫问题、心律不整到必须换肾,林林总总。但在认定是否为疫苗不良事件时,却遇到种种困难,因为要通报为疫苗不良事件,首先要由诊治医师判定,由于新冠疫苗都是紧急研发出来的新疫苗,研究资料不够完整,以致医师缺乏可靠依据,因此不敢自行认定是疫苗不良事件。而且,有些死亡案例只因当事人或年长、或原本有些宿疾,打了疫苗之后死亡,难以确认到底死因为何,结果真相掩藏在一团迷雾中。

号称由专家组成的预防接种受害救济审议小组,其实审议程序颇有争议,国民党立委廖伟翔、民众党立委陈昭姿举行记者会,痛批审议过程荒腔走板,2小时审议90案,平均每案仅有80秒的讨论时间,根本是「草菅人命」。记者会中提出一名接种莫德纳翌日死亡的个案,审议小组认为该个案死因与其潜在疾病有关,与疫苗无关,因此不予救济。家属愤而向台北行政法院提起诉讼。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检视卷证后,认定审议会议有多名委员未全程与会,其结论是否经过共识决已非无疑,判决撤销原处分。廖伟翔指责审议过程缺乏透明,是用「黑箱流水线」来处理补偿事宜,所谓的专家审议毫无专业可言。

伤害救济 还民公道

以此看来,无论是第一线的医师,还是第二线的审议小组,都面临缺乏足够疫苗不良事件研究依据的问题。目前能据以判定的状况,多是国外疫苗公司之前已经公布的症状,包括心肌炎、过敏等,除此之外的症状未经进一步研究,便无从判别是否因疫苗引起。往常疫苗研发需要长期大量的实验,唯独新冠疫情紧急,疫苗研发不到1年就打进了人体,到底有什么短期与长期影响,应该大规模持续研究,才能确定这些仓促上路的新疫苗对人体是否存在隐患,在认定不良事件时才有所依据,受害者也不会求偿无门。

美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专业人员要求透明化组织」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公开辉瑞公司提交的疫苗相关资讯,在公布的文件中,疫苗不良事件包括了急性脑脊髓炎、急性肾损伤、血栓、疱疹、新生儿重症肌无力等多达数十项。接受实验的46000人中,42000人有各种不良反应,1200人死亡,这个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新冠来势汹汹时,施打疫苗是在风险下不得不然的选择,但对于这些人们其实还不够了解的疫苗,政府不能疫情过了就此不管,如今疫情又起,疾管单位更应该积极整理疫苗接种后的各种不良反应,委由专业进行长期研究,进一步厘清这些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后遗症,寻求最佳诊治方式。蒙受疫苗不良反应的民众,是为建立全民防疫网做了牺牲,政府相关部门在救济补偿及查明疫苗影响上,都应该给民众一个公道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