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大咖谈呼吸 | 不只是口罩和洗手:鲍一笑教授教你全方位守护孩子开学健康!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面对开学季儿童健康的多重挑战,鲍教授为家长们提供了全面的防护策略和家庭雾化治疗的实用指导。
随着孩子们重返校园,家长们在期待新学期的同时也不免担忧孩子们的健康。开学季,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呼吸道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困扰。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本期《周四大咖谈呼吸》特别邀请了上海童杏儿科的鲍一笑教授,为我们提供专业的防护建议。
为何开学季儿童更易生病?如何有效应对?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孩子们重返校园,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健康问题。鲍教授介绍,每年开学后的两周左右,儿童患病率会显著上升,这一现象与孩子们在学校的密切接触密切相关[1]。
在这段时间内,孩子们因为频繁的接触,容易发生“开学病”,也就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这类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PIV)、冠状病毒(CoV)、腺病毒等[2],病毒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而孩子们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为其传播提供了理想条件。鲍教授指出,尽管有些孩子可能已经感染过某些病毒,因此具备了一定的耐受性,但仍然可能携带病毒。对于尚未感染过相关病毒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特异性免疫能力,因此更容易被感染。一旦感染,病毒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引发病症。
其次,不同的病毒在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活跃期。例如,流感病毒通常在12月至次年2月期间流行;RSV主要在10月至次年2月期间发病;支原体感染多在4月至5月开始流行;秋季腹泻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则在秋季高发。此外,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在冬季更容易发病。值得注意的是,鲍教授表示,由于疫情期间人们接触机会减少,原本规律的病毒感染模式被打破,导致疫情后可能出现爆发性的流行病。这种错位的流行现象意味着,原本应在特定季节高发的疾病,可能在全年任何时候都会出现。
此外,开学后不仅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和鼻炎的发病率也会上升。鲍教授指出,过敏性疾病虽然与过敏原有关,但感染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激发因素。因此,开学后孩子们在学校的活跃活动和可能的感染,都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除了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消化道疾病也是开学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孩子们在学校可能因为饮食不当或卫生习惯不佳,增加了肠道病毒感染的风险。
鲍教授强调,大多数孩子的免疫功能是正常的,但免疫功能有一个发育期。例如,新生儿在六个月内由于母体抗体的保护,不易生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成熟,通常到12岁左右达到完全正常。因此,家长不应过度担心孩子的免疫功能。除此以外,对于如何有效预防开学季的传染病,鲍教授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营养与疫苗接种:保持充足的营养、适当的休息和睡眠,以及按时接种疫苗,是增强免疫功能的关键。疫苗接种相当于一次不会引起疾病的感染,能够刺激身体产生抗体。
➤合理使用免疫增强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适当使用免疫增强药物,但应避免滥用。
➤隔离与环境卫生: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一旦出现某种疾病的苗头,适当的隔离是必要的。同时,保持教室通风、温度适宜,以及空调的清洁,都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对于消化道传染病,勤洗手是基本的预防措施。戴口罩也是在必要时保护个人健康的有效手段。
开学季儿童感染的诊断与家庭护理指南
鲍教授指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感染病毒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家长们应对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感染症状轻微、病程短,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时,首要任务是区分症状的轻重和类型,例如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有普通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4]。普通感冒通常表现为轻度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这类症状可以通过家庭护理来缓解,比如确保孩子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及让孩子得到充足的休息等。
如果孩子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持续的咳嗽、气喘等症状,这可能是支气管炎等更复杂的呼吸道感染的迹象,需要及时就医。医生根据血常规等检查帮助家长了解具体病情后,会采取对因治疗或推荐雾化治疗方式来对症治疗,以帮助缓解孩子的呼吸道症状。确诊后,如果病情没有明显恶化,家长可以避免频繁带孩子去医院,以免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鲍教授强调,在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药物后,家长仍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果出现发热超过40度、持续时间超过5天、呼吸困难或精神状态不佳等状态,这些都是需要立即就医的信号。
家庭雾化治疗,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随后,鲍教授详细介绍了雾化治疗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并提供了家庭雾化治疗的操作指南和免疫力管理的建议。鲍教授介绍,呼吸道疾病常见的治疗方式有输液、口服和雾化吸入等常规治疗方式,其中雾化治疗是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方式,其通过吸入的方式直接将药物作用于患者的呼吸道和肺部,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尤其对于6岁以下的哮喘宝宝,多个指南都将雾化吸入治疗列为首要治疗手段[5-8]。
鲍教授表示,家庭雾化治疗适用于大多数年龄段的孩子,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期管理呼吸道症状的,有哮喘、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孩子。由于雾化治疗的吸入装置操作简单,给药方式简便易行,患儿家长易于操作,家庭雾化已经是治疗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家长可以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了解雾化吸入装置的性能和原理,选择合适的雾化吸入装置进行正确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最佳效果。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治疗,不仅能更好地配合吸入,避免因恐惧造成的哭闹,还可以避免交叉感染,节省家长反复去医院的时间和精力。
对此,鲍教授建议,家长在进行家庭雾化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5]:
➤雾化前:前30分钟小朋友尽量不要进食,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不要涂抹油性面霜。
➤雾化中:让小朋友保持安静的情绪,保持坐立的姿势,放松呼吸即可,不要憋气。
➤雾化后:及时漱口和洗脸,减少口腔和面部的药物残留;然后及时清洁雾化器,晾干备用。
鲍教授提醒,开学季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家长应保持冷静,为孩子树立积极榜样,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在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最后,鲍教授表示,对于免疫力有缺陷、过敏体质或有哮喘史的儿童,我们需要对其特别关注,并采取预防措施。除了常说的适当锻炼、保持良好饮食和睡眠习惯以外,以下有几点关于日常防护的小建议[9-12]:
➤及时接种疫苗 :对于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接种相应的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如流感),疫苗的接种不仅能预防病原体的感染,还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避免过敏原:了解孩子的过敏原,减少接触机会。例如,孩子对花粉过敏,应避免在花粉季节户外时间过长。
➤科学提升免疫力:可以使用免疫调节剂来进行“免疫训练”,起到增强免疫力、强化免疫屏障的作用,使免疫系统在真实病毒侵袭时能够有充足的准备,从而构筑起坚实的防御壁垒,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作频率,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小结
开学季是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时期。通过增强免疫力、保持环境卫生、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正确使用雾化治疗,以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让他们在新学期中快乐成长!
更多儿科精彩内容扫描 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打开医生站网页版即可查看~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fluenza (seasonal). [Internet; cited 2024 August].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influenza-(seasonal).
[2]江苏疾控 https://wjw.wuxi.gov.cn/doc/2023/02/03/3875291.shtml
[3]https://www.sohu.com/a/717343940_121123825 一开学就生病?这些“开学病”家长和孩子要注意!
[4]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coronavirus/in-depth/covid-19-cold-flu-and-allergies-differences/art-20503981
[5]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401/7c099c22e3444fa4aa577e5e86c110de.s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1月25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 [J] . 中华儿科杂志, 2021, 59(9) : 720-729.
[8]雾化吸入给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6, 14(3).
[9]骆玲慧.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7):81-82
[10]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J].医药导报, 2019, 38(02):6-1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0,18(12):1059-1063
[12]许之霖.免疫调节剂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进展研究. 当代医药论丛, 2024,22(7):62-65.
审批编号:CN-146933 有效期:2025-11-6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可用于推广目的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