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好读之1》失灵的福利国:直击美国贫穷问题的核心

失灵的福利国:直击美国贫穷问题的核心,为除贫找到解方(时报出版)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翻爆)

我们还有最后一个步骤必须完成。我们的围墙,必须拆除。为了纪念殖民时代的伤痛,我们修正课本,为我们的假日重新命名。与此同时,我们在认识奴隶制度的恐怖之后,也开始拆除大理石雕像与更改街道名称。但是,当我们动员起来阻拦在我们附近兴建平价住房计划时,我们难道不是现代版的种族隔离主义分子吗?当我们为我们的子女保留空间,拒绝给予其他小孩公平的机会,难道我们不是视未来为我们的殖民地吗?

当我们分散在学校与社区里的贫穷,融合也就不会那么痛苦。单纯地把贫穷家庭迁移至拥有大量机会的社区,尽管他们的收入没有丝毫增加,他们的生活品质也会大为提高。尽管他们的生活仍在贫穷线之下,但是由于他们所住环境的犯罪率有所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所改善,他们的小孩在学校的成绩也有所提高,就某种意义而言,他们已没有之前那么贫穷了。多项研究显示贫穷小孩在高机会社区度过的每一年都会帮助他们成年后的所得增加─帮助之大,甚至年幼的弟弟妹妹会比他们的哥哥姊姊获得更大的收益,因为他们在更繁荣与更安全的地区度过了更多的岁月。

然而即使是今天最为流行,规模最为宏大的除贫计划,例如统一基本所得,也往往对隔离政策敬而远之。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气馁,好像我们所能做到的不是创造一个没有隔离的国家,只是在一个实施隔离政策的国家中减少其中的不公平性。当富人与穷人过着不同的生活,只有穷人所依赖的机构与计划会变得脆弱不堪。如果你的小孩并未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你很容易就会支持关闭公立学校的计划;如果你知道你的侄子不会受到警察临检,你自然就会同意警察加强临检。但是如果当在阶级光谱上的所有家庭都是将小孩送入同一所学校,在同一座公园野餐,在同一条街道上行走时,这些家庭显然就是这些学校、公园与街道的共同利害人。

再说,我们必须承认:隔离会侵蚀我们的心灵。当富人的生活、工作、玩乐与信仰都是与其他富人一起,他们会变得益发孤立,根本就会把穷人抛到脑后。它会带出我们最坏的一面,喂养我们的偏见,使我们道德败坏。在综合社区内与人相互交流,可以让我们认识我们的盲点,消除我们的孤立之岛,让在贫穷线上的家庭也会关心生活在贫穷线下的家庭所担忧的问题。尼采(Nietzsche)曾经写道:「一个人必须以其身体与灵魂来体验重大问题。」

我认为贫穷就是重大问题之一。融合意味我们对于同一个问题都会有切肤之痛。它不仅能打击贫穷,就精神层面而言,随着时间的持续,更能产生共鸣与促进团结。这就是除贫主义坚决反对隔离的原因。

如果我们降低围墙,让贫穷家庭也可以进入高机会社区,有些家庭会进来,有些则不会。毕竟,贫穷社区并不是只有贫穷而已。它们也是家庭与亲情、邻里友情与爱的泉源,更别说有些还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美食之家。黑人社区与族群聚居地也是美国非白人民众的收容所,他们大都是在主要为白人的机构工作与念书。我正在为穷人争取有更多的社区选择机会,以确保孩子出生时所在的邮递区号不会成为他一生的主宰。此外,我从没听说在富裕社区兴建的平价住宅大楼有哪一座是没有客满的。其实正好相反,纽泽西州的富裕小镇樱桃山(Cherry Hill)二○二一年为其兴建的二十九户平价公寓开放申请,结果有九千三百零九人前来。(三之一;摘自《失灵的福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