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阅读是国安问题──导读人耿一伟从阅读汲取灵光

剧作评论家耿一伟认为,阅读就应该老派地拿起书,让身体参与。(陈信翰摄)

耿一伟导读35本书结集成《阅读在灵光消逝的年代里》。(商周文化提供)

在手机俨然成为现代人「义肢」的时代,在习惯面对电脑里的表情符号却无法判读真实表情的年代,在面对所处世界失去共感的时代,作为爱书人、作者、导读人,耿一伟说:「阅读,是能力的补给,是为大脑补充所需的营养—想像力。」

宫崎骏睽违10年,推出的最新长篇动画《苍鹭与少年》,传言将是他的生涯最终作,灵感则来自作家吉野源三郎的小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他也曾言受此书影响一生,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读到此书所受到的冲击,而此书也是日本票选「百年读者最喜爱的一本书」第二名。经典阅读在不同时代是否仍意味着「灵光」?

阅读是对世界的好奇

作为资深的阅读者,从文学、哲学到戏剧,各种「杂学」都看,耿一伟认为阅读是进入别人的内在心灵而得到慰藉,也是对世界的好奇,他至今对纸本阅读有着莫名的坚持,耿一伟说学生时代自己就喜欢逛图书馆,在架上翻阅书,且即使某段时间后已不记得书名,身体却依旧能够找出一本书大概的位置。至今,他认为阅读就该老派地拿起纸本书,「阅读应该是让身体参与的,书是有个性的,是礼物。」

知识焦虑的时代,人们处在加速的社会,科技加速,但耿一伟认为人类的身体与意识并无法加速,「愈是快速、焦虑的时代,阅读是对抗加速的机制。」他指出,「真正的阅读只能是慢读、细读」,且经过慢速思考、共鸣而得到的阅读经验,具备应付社会的所有能力,「因为细节的能力与爱的能力有关」。 耿一伟说,「不妨想想看,爱的追求是有难度的。我们终究必须看懂表面之外的幽微才能发展与人相处的能力,而非只透过社交软体送出表情或贴图。没有阅读,就没有拥抱,这可以是国安问题!」

长期在大学任教,耿一伟也观察所谓的经典阅读有着世代差异,「已经没有太多学生知道米兰昆德拉了!」他认为「经典」是经过书写者长期的沉淀转化的文字,有着人类必经验的情感,因而能在不同时代产生同样的共鸣。然而「也许1990和1940年代的经验类似,但2000年却和1990年已有很大的不同!」耿一伟认为若当代的年轻人已对「经典」无法共情,所谓的经典阅读也可以有多种版本的书单,贴近不同世代的经验值。

不论科技是否加速社会进步,不论经典是否改朝换代,耿一伟认为阅读也许会如同拿笔写字般成为珍稀的乐趣,但不变的是阅读所能带来的「能力」。「就像翻译软体日新月异,但能不能取代语言的学习?不能,因为语言学的是整个文化脉络。」

导读者像导游

自2004年迄今经常为各种书籍写导读并结集成《阅读在灵光消逝的年代里:35本书以及阅读的理由》,耿一伟说:「导读者就像是导游,可以引导旅客去看最值得一看的部分,却不能取代景点。」帮旅客提升经验,有时候也以个人观点引发共鸣;作为导读者也仿佛是陪跑员,让跑者对自己的路径和配速能坚定信心。

长期写作、策展与从事剧场工作的耿一伟,今年甫获颁德国2023歌德奖章,是1995年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台湾获奖者,耿一伟分享今年赴德国领奖时的感受:「很多人会在咖啡厅里静静看书,享受生命和时间的人,似乎更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认识自己的个性而产生自我防护能力。」

「歌德临终之际,最后说的话是『给我更多光』。」耿一伟说,形而上的追求,正是人类对世界的好奇,也是阅读所带来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