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 贵在慢读

史学作家史景迁恢弘客观的中国史,几十年来持续被阅读。(本报资料照片)

马奎斯的经典名著《百年孤寂》自首刷迄今,已销售超过5000万册。(美联社)

《中国纵横:汉学巨擘史景迁的历史与文化探索》。(时报出版)

阅读在当代为我们带来什么?这时代什么是经典?资深出版人认为经典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取代,也许阅读形态会随着不同世代的习惯而改变,但经典仍能在不同时代被重新诠释,且透过慢读而跨越时空激起灵光。

时报出版总编辑胡金伦指出:「若说经典会改变,那要先问经典在当代的定义是好?伟大?或畅销?」在他看来各种类型的著作都会流传经典,而所谓的经典必然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取代的作品。

胡金伦认为,每个时代都会有经典书单,这些所谓的「经典」总是能透过不同的传播、诠释而与当代产生共鸣。「马奎斯的《百年孤寂》对年轻读者而言可能有点陌生了,但像敏隆讲堂的《百年孤寂》十讲,透过詹宏志、詹伟雄、焦元溥、罗智成等10位说书人的诠释,仍然能从这个时代挖掘这部经典小说的共鸣处。」

如《百年孤寂》这样的小说,自1967年首刷上市迄今,总销售已超过5000万册,涵盖46种不同语言,是数以千万人认识哥伦比亚、拉丁美洲和西语文明的开始。马奎斯使用的「魔幻写实」文学手法,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阅读况味。胡金伦指出,史学类书而言,史景迁以政治为经、经济为纬,织造出恢弘且客观的中国史,在台湾自1993年首度出版以来也已经过了几十年仍持续被阅读。

「就像唐诗、宋词到今日仍无可取代;就像不会有第二个马奎斯、张爱玲。」胡金伦指出,经典作品在不同时代的地位依旧无可取代,一如纸本阅读虽日益稀缺,改变的只会是不同的呈现与诠释方式,也因此时报推出「爱经典」书系,包括有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三岛由纪夫的《潮骚》、《沙丘》作者威尔斯的《隐形人》等,以当代角度诠释不同历程的生命视野。

以匠人精神看待「编辑」这门技艺的扫叶工房主持人傅月庵则认为,也许对不同世代而言,阅读的习惯确实不同,但不论电子阅读或纸本阅读,「线性阅读仍是基本功」。他也指出,对于知识的消化进而成为自己的思考与灵感,慢读是关键,「过去骆以军会一字一句抄书,抄书便是一种缓慢阅读的过程,记忆也许会渐渐消散淡忘,但所理解的思想不会忘,且能跨越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