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珍》文学经典《那年我们祭拜的祖灵》

朱国珍》文学经典《那年我们祭拜的祖灵》。(图/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朱国珍专栏】《读力创作》第十八集介绍布农族作家,霍斯陆曼.伐伐。他在一九八○年代开始小说创作,期间屡获大奖。然而就在2007年获得「台湾文学奖金典奖」之后不久就因为心肌梗塞,英年早逝,留下丰富的文本,成为文学经典。

《那年我们祭拜祖灵》是霍斯陆曼.伐伐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内容收录有十一则小说、自序、还有一篇曾经发表在《原住民教育季刊第三期》的文章〈从传统宗教认识「布农族」的人文观〉。

霍斯陆曼.伐伐从屏东师院毕业后,曾经在国小教书二十多年。非常重视原住民族母语与文化教育。透过文字,他纪录布农族的神话传说,融合生活祭仪,透过虚构的小说文类,大胆提出对社会现况的嘲讽与思辨,尤其是原住民族在面对「传统」与「现代」的时代困惑。

全书内容有许多布农族的神话与传说。中研院院士、人类学家李亦园说:「一个缺乏神话的民族,就像一位不会做梦的个人,终会因创意的斲丧而枯耗致死。」浦忠成在《被遗忘的圣域》里揭示台湾各原住民族都有洪水神话,只是情节有些差异。《那年我们祭拜祖灵》也提到「太古时代,天神曾因族人对天地不敬而用洪水毁灭族人的传说」,害怕再度发生。洪水神话在各原住民族的差异有哪些?达悟族小说家夏曼.蓝波安、东华大学原住民族学院院长石忠山、阿美族文化工作者以撒•阿复在节目中有更进一步的分享。

《那年我们祭拜祖灵》是1997年出版的,现在重新翻阅,在「土地正义」、「祭仪文化」、「神话传说」等许多面向都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霍斯陆曼伐伐当年不但做了全面性的纪录,也透过小说人物提出思辨。行政院在今年三月通过「原住民族保留地管理利用条例」草案,距离霍斯陆曼.伐伐的小说发表已经有二十多年。小说与现实的时间角力,经过二十年,是进步?还是仍然处于进行式?

书中以短篇小说《部落小丑》处理原汉文化冲突、土地贩售、原汉丧礼差异,以「大人忙碌的工作;孩童兴奋的玩耍,是部落最主要的岁月」精准捕捉部落生活。《失手的战士》描写布农族人面对日本人入侵时的应对,以及主角督布斯对部落传统的质疑,透过主角陈述:「任何社会、任何族群都会有集体与个人的冲突。」已然并非只关注部落生存,而是将格局拉大到全人类的处境。

1997年发表《失去焦距的镜头》,不再以日据时期为背景,时空落在当代。透过小说人物「王主任」提出文化认同的辩论:「真搞不懂为什么原住民出现在媒体新闻的画面上永远是与达官贵人同唱原住民歌谣、同跳原住民舞蹈。」霍斯陆曼・伐伐将自我投射到小说人物,反抗不合理的要求,批判媒体报导自以为是。更奇妙的是,经过二十年,小说场景似乎仍在现今社会不断上演。

英年早逝的小说家霍斯陆曼・伐伐,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透过文学作品,处处展现对原住民族处境的关怀,以及部落传统文化面对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困惑。也许霍斯陆曼‧伐伐已经透过王主任告诉我们答案:「祖先的文化就像土地一样,虽然不能立即得当饭吃,它却可以长出美好的食物温饱我们的生命。」

作者为大学讲师、作家、广播主持人,曾创下连两年获林荣三文学奖双首奖记录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