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1968),我们一起学运!

纪录片《68-法国学运纪事》探讨了法国1968年「五月革命」的爆发原因及经过。(图/翻摄自网路

戴晚郎

2014年3月的台北,并不平静。正如1968年5月的巴黎,并不忧郁。这两个时间点不约而同的爆发了同一种能量学生学动

如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么,学运也就不是唱K夜冲。血、汗、泪 都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历史上的学运百百次。若论最正港、最经典、影响最深远的,不得不推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或称「五月革命」,May 1968 events in France)。所有革命的爆发,都必然具备若干必要的条件。回顾这场风暴,你会惊讶的发现,「太阳花学运」竟然跟「五月革命」有那么的相似!

「五月革命」的起源,其实是跟一群「婴儿有关。话说二战后欧美爆发一波著名的「新浪潮」:是为婴儿潮。婴儿潮让1958至1968年之间,法国的年轻人增加了一倍。1938年时,法国的大学人数为6万人。到了1968年,大学生人数爆量到60万5000人,比英、德、比利时三国大学生加起来的总数还要多。

但是,法国的教育制度僵化、漏洞百出、宿舍不敷所求,早为学生所不满。后来,为了减少大学生人数继续爆量,教育部决定高中会考(BAC)不再是进入大学就读的唯一参考条件,改由各大学自行审核筛选高中会考及格的学生。

这个决定让所有大学生变得十分焦虑,因为不懂筛选的标准为何,深怕会有黑箱作业,做成不公不义。学生的不满情绪渐拉高到引爆点。

学校门外,更不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戴高乐总统领导下的法国第五共和,是一个威权的保守社会,当时同性恋还是犯罪、电视新闻和节目要经过审查、女性上班时不能穿裤子、已婚妇女想到银行开户,还需得丈夫的同意。

当时职场的工作条件不佳,老板随时可以将员工炒鱿鱼。工厂工人对雇主的常年压迫所积累的愤怒,也到达了爆发的临界点(所以,学运发生后,很多工人都加入抗争)。

更糟的是,连大环境也不佳。当时第五共和的能量已开到极致。经济成长停滞、失业率飙高,大学生太多、「毕业即失业」的惶恐,更让许多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但政府对此一巨大变化却视若无睹。

而这个时候,反抗运动在外国早已是波澜壮阔、狼烟四起了,1967年10月21日,美国10万学生和民众发起「向五角大厦进军」运动,示威者冲到五角大厦前的草坪上,扯下了国旗。1968年1月,越共发动了著名的「春节大攻势 」,首度进入城市作战,一度占领了顺化,让美军损失惨重。

这些例子让法国学生意识到:个人虽小,但团结力量大,小虾米可以扳倒大鲸鱼权力,是掌握在街上抗议的人手上,年轻人开始认为:学运是改革社会的最佳途径。

事实上,从1967年11月开始,大学生即开始酝酿改革大学制度、大学宿舍加建的抗议活动、以及改变封建的社会文化。但是,当时集所有权力于一身的戴高乐,是个不善聆听、也不愿聆听的领导人。他一再错失跟社会对话的契机。这股怒火因为警察对学生抗议活动执法过当而爆发冲突,最终导致整个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数天后,同情学生被国家机器以暴力对待的数十万民众,参加了全国性大规模罢工并上街示威、强烈抗议戴高乐的不适任。

事件的「惊爆点」爆发于1968年的3月22日。150名大学生,在南德合大学(Nanterre,现为巴黎第十大学) 社会系学生科恩-班迪(Dnaiel Cohn-Bendit) 领导下占领了学校。骚动很快波及索邦(Sorbonne)神学院,学生占领校园。校长宣布关闭学校、召派警察到场强行驱散学生,冲突爆发。

5月6日,6000多名示威学跟与警察发生冲突,结果600多人受伤,400多人被捕。骚乱迅速蔓延到外省城市。戴高乐表示决不容许街头暴乱。 但接下来情况更糟,5月10日爆发了著名的「街垒之夜」(Night of Barricades)冲突,巴黎市民开始同情学生纷纷加入示威,在巴黎街头筑起路障,与防暴警察爆发巷战,导致300多人受伤,500多人被捕。

自此之后,前后相继发生有60多宗暴动事件,工人阶级随后加入大学生学运,以致5月13日演变成全国性大罢工,所有大学生、高中生、工人在全国抗议游行,人数高达六、七十万。法国各大小工厂罢工人数更高达一千万,全国陷于瘫痪,国家机器停摆。

老谋深算的戴高乐在5月30日宣布解散国会,重新选举。6月大选中,支持戴高乐的右翼多数派大胜,拿下四分之三议席,强化了他执政的正当性,一举瓦解五月学潮

但五月风暴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并未消失。一年后的1969年4月,戴高乐因提出的削弱参议院权力修宪案公投遭否决,黯然下台。

关于「五月革命」 的影响,有实质和精神两大层面。前者,学生及工人活动于6月7日政府跟工会签订「葛内尔合约」(accords de Grenelle)后落幕,合约中政府承诺改革高中会考的实行制度、提高劳工薪资所得、工会在企业团体公司中可以自由行使工会权。

精神上则难以估计。 对许多左派分子而言,这场学运是法国社会的一大分水岭,是神圣的解放时刻。 毛派出身 、曾在学运中担任领袖而下狱的物理学家吉斯玛(Alain Geismar)说,这不是一场成功的政治革命,却是成功的社会革命。

「五月革命」 解放了保守的法国社会, 让思想百花齐放。有人说,左派的密特朗、离过婚的萨科齐后来先后当选法国总统,都得利于这场革命。最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无罪,造反有理」作了定调。

有关「五月革命」的电影,纪录片有2008年的《68-法国学运纪事》(68), 剧倩片则有《安那恋人》((Regular Lovers,2005) 、伊娃葛林成名作《巴黎初体验》( The Dreamers,2005)等。.